(一)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根本點和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
例題1.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 )
A.武裝斗爭 B.實事求是
C.群眾路線 D.獨立自主
E.解放思想
【解析】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故選B、C、D。
2.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
毛澤東在1939年10月4日為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而寫的發刊詞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8年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例題:
1939年10月,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闡明了( )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A.武裝斗爭、土地革命、統一戰線
B.武裝斗爭、統一戰線、根據地建設
C.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D.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解析】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系統地闡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問題,指出這三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三大法寶。故選C。
3.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于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4.新民主主義社會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征
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后,國內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例題2.
下列有關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B.關于新民主主義政治,毛澤東指出,要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四大家族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D.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解析】新民主主義政治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聯合專政共和國。故選B。
(二)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3)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4)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5)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
(6)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7)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期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8)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9)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上述九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體系和內在邏輯。第一條是思想基礎,是這一理論的精髓,貫穿于全部。第二條是這一理論的前提和立論基點。第三、四、五、六、七條著重論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這一理論在黨的路線上的集中表現。其中又突出講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還突出講了生產力標準,這是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第八條專門論述了運用這一理論,實現黨的路線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條講“一國兩制”,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題1.
搞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其實質和關鍵就是要求( )。
A.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
B.對商品經濟進行重新認識,明確在中國到底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
C.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D.吸取“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教訓,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解析】“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本質。故選A。
例題2
鄧小平同志指出,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是( )。
A.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B.是否有利于改革開放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E.是否有利于祖國的統一大業
【解析】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故選A、C、D。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1)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2)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2.“三個代表”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個代表”是我們的立黨之本。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國社會發展前列的先進政黨。我們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2)“三個代表”是我們的執政之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賦予的、人民賦予的。
(3)“三個代表”是我們的力量之源。我們黨能夠始終從根本上促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中國文化的進步,切切實實地為人民辦實事、謀利益。這是我們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們不斷成功和發展的奧秘所在。
例題: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是堅持與時俱進,核心是堅持黨的( )。
A.階級性 B.人民性 C.先進性 D.領導性
E.核心性
【解析】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故選C。
(四)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和諧社會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