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的新變化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
江澤民同志之所以在世紀之交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在于我們所面對的外部世界已經發生并正在發生著前人難以想象的深刻變化。
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第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第三,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第四,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
總之,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國際背景。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中國發生的新變化對黨和國家提出的新要求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給我們黨執政和領導各項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在就業和生產經營活動方面的自主性、靈活性比過去大為增強。
第二,我國工人和農民以及其他社會階層,在就業、分配等方面出現了多樣性。
第三,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利益的多樣化日趨明顯,群眾產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越來越多。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黨的新變化對自身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經過80年的發展,我們的黨員隊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自身的變化既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戰。
第一,黨員隊伍的數量和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一是黨員隊伍空前發展壯大。二是黨員隊伍的構成呈現出新的特點。三是黨員的素質在不斷提高。黨員隊伍的變化為我們如何保證黨員的質量和保持黨的性質,提出了重大而又現實的新課題。
第二,黨的干部隊伍正在進行整體性新老交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國際背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國內背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包括國際背景和國內背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概括地說是“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和歷史經驗的總結。注意和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相結合做分析題。每一個具體要點可以做選擇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主要包括時代背景,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
第三,黨員干部隊伍中出現了一些急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在新的國內外環境中,如何保證我們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經得起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始終堅強有力地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新世紀加強黨的建設必須進一步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黨的八十多年奮斗歷史經驗的總結
總結我們黨80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國共產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內容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經歷了一個醞釀、形成到逐步深化的發展過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醞釀過程。這個過程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五大。江澤民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思考,始于黨的建設中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問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十五大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聯系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進行了探索。江澤民同志先后在廣東和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就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進行了調研。在考察和調研過程中,江澤民同志對關系新時期黨建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作出了系統、科學的回答,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為我們全面、正確地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還第一次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的內在聯系,提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這就深刻揭示了“三個代表”要求作為一個完整理論體系的內在的邏輯聯系。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全面、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并將“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莊重地寫入黨章,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至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從最初提出時的一個重要觀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論體系;從指導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綱領,發展成為不僅指導黨的工作,而且指導整個國家工作、指導整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體系。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1)“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
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為我們準確把握“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包括: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每個“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要求,但它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第一,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第二,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凝聚力,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發展、實現自身本質力量的重要手段。第三,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第四,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三者密切相關、辯證統一,貫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密切相聯、辯證統一的關系告訴我們,先進生產力是基礎和前提,先進文化是靈魂和旗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體和目的,三者統一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完備的科學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包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路線問題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它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著名論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問題上,它提出了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化了鄧小平關于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思想,豐富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它強調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對于發展先進生產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問題上,它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進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外開放問題上,它強調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它強調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現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江澤民同志把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和軍隊建設,江澤民同志強調,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關于堅持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在新世紀,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一個重要法寶,絕不能丟掉;作為黨的一個政治優勢,絕不能削弱;作為黨的一項長期方針,絕不能動搖。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關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八項主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構想,表明了我們黨解決臺灣問題決心和誠意,體現了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一貫性、連續性,指明了發展兩岸關系的方向,是新世紀發展兩岸關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綱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和國際戰略,江澤民同志提出了開展全方位外交的戰略思想,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外交的理論和實踐。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毫不放松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目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人民是我國社會的主體,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不斷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更為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根本目的、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文化建設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問題,把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這就是唯物史觀。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著共同的理論品格,這就是與時俱進。
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這就是視人的民利益高于一切。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是統一的科學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敏銳地抓住并正確回答了時代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可以分析題形式考核,所以要著重于理解,一是它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二是它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創新,三是它本身是一個發展的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從而準確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客觀需要,并把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揭示與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化認識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的系統理論,成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進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的重大成果。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觀察當今世界,觀察當代中國,不斷總結新經驗,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形成了“三個代表”這一最新的重大理論成果。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不僅每個方面都具有新的深刻內涵,而且三個方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揭示了我們治黨和治國的內在聯系,并形成一個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認識的新的理論體系。
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基本原理,依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要求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強調要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科學準確地把握了當今時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
第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馬克思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指出要立足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加深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規律性認識,并充實了執政黨的先進性內涵。
第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提出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這就為我們黨在新世紀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同時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第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馬克思主義的黨建原理,第一次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文化建設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思考和指導黨的建設,突出了黨的先進性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一致性,揭示了黨的先進性的基礎、靈魂和本質,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基本問題,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它集中反映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認識和解決新的時代課題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新貢獻。它極大地推動了全黨全國的思想解放,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強大生命力,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需要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僅創立了科學的理論,而且塑造了這一理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品格。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150多年的時間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并在其發展的每一階段都走在時代的前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系。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發展的、前進的。全黨必須在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體現在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使我們黨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于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澤民同志多次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為本質的概括。
第一,“三個代表”揭示了我們的立黨之本,進一步回答了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第二,“三個代表”揭示了我們的執政之基,進一步回答了黨應該怎樣執政的問題。
第三,“三個代表”揭示了我們的力量之源,進一步回答了黨怎樣保持先進性和生命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問題。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共產黨”這一時代課題,對黨的性質、宗旨、歷史任務作出了新概括,涵蓋黨的建設各個方面,貫通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形成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深化了黨的建設總目標的內涵。縱觀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史,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代表”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為什么要建黨、建黨干什么、怎樣建設黨這一根本問題的認識。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第三,“三個代表”提供了衡量我們黨執政興國成敗的標準,進一步回答了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問題。面向新世紀,我們黨承擔著執政興國的重要任務。怎樣才能把這個任務完成好?檢驗執政興國成敗得失的標準是什么?“三個代表”為我們提供了依據。面向未來,怎樣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根本上就是要在堅持“三個代表”、當好“三個代表”上下工夫。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在新世紀新階段,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在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需要回答的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總結了世界社會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鞏固和發展的歷史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從深層次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建設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途徑。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理想和價值目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理想和價值目標;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以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實踐為最高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我們國家的性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物質基礎、文化支撐和社會基礎方面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途徑,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只有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文化支撐和廣泛的群眾支持才能得以實現。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對于保證我們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1世紀初,中國和世界都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創造性地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國內國際重大問題,是當前實踐“三個代表”的當務之急,也是完成黨在新世紀三大歷史任務,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
總之,“三個代表”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指導我們在新世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要特別注意“三個代表”不僅僅是指導黨的建設的理論,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行動指南。
Ⅳ常見錯誤點撥
注意把“三個代表”中的每一個代表的定位和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區別開來。“三個代表”密切相聯、辯證統一的關系告訴我們,先進生產力是基礎和前提,先進文化是靈魂和旗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體和目的,三者統一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