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本質和結構
這一章與其后的兩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從理論上說,它并不是與辯證唯物主義并列的另一個"主義"。但從復習考試來說,這三章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
本章可以視為唯物史觀的緒論。本章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其理論線索是以實踐觀為核心,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具體分析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及其功能。這一章在框架結構上的特點就是一個"基礎",一個"本質",三個"結構"。即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以及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本章試題的特點是,既有微觀上的重要性,又有宏觀上的重要性。
從微觀上看,本章理論內容豐富,考點星羅棋布。幾乎涉及到了全部基本概念。
從宏觀上看,本章的主要原理不僅在理論上是唯物史觀體系的建筑構架,而且直接就成為了試卷上的考點: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可能考多選題)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社會存在由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構成。其最本質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老鼠提醒,重要]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
(二)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高頻命題點】
1.地理環境
(1)地理環境的含義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它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成為社會存在的要素,是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2)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
地理環境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3)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哲學批判
不承認地理環境對于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但不能把地理環境的作用夸大為決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誤區。
(4)掌握地理環境對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現實意義
這一原理啟示我們要重視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維護生態平衡,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改造自然環境。這是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條件。 [聯系科學發展觀]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但人口生產本身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三)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老鼠提醒,重要]【難點】(一般考多選題)
1.生產方式是把握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邏輯范疇
2.生產方式的涵義和實質
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生產活動)的社會形式。
3.生產方式(即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四)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命題熱點】
(五)社會的實踐本質【重點考點難點易錯點】
如何理解社會的本質,這是歷史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
①人與自然的關系
②人與人的關系
③人與其自身意識關系
這些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
(六)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難點易錯點】
1、社會有機體的含義
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關系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
2、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的功能(一般考單選題、多選題)
從內容上看,社會經濟結構就是生產關系。
(二)生產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一般考多選題)
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
生產力構成要素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實體性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像。另一類生產力構成要素為智能性或滲透性要素,包括科技和管理等。
(三)生產力的特性(一般考多選題)
1.生產力的本質
生產力是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變換的能力,其本質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
2.生產力的特征
(1)屬人性(2)客觀性(3)社會性(4)歷史性
(四)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一般考多選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本質上體現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內在結構的根本變化。在近代,生產,技術、科學的關系是以生產為起點的,而在現代,形成了以科學為起點的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過程,科學技術成為現代生產力的生長點、突破口和決定因素,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五)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一般考單選題、多選題)
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社會關系。(1)生產關系具有客觀性,本質上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不能離開生產力狀況任意改變生產關系。(2)生產關系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
三、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文化結構
(一)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重點考點難點易錯點】(一般考多選題)
1.社會的政治結構的涵義
政治結構(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
①政治法律設施:是指政黨、政權機關、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實體因素;
②政治法律制度:是指政治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等規章與準則構成的系統。[分清分類]
2.政治上層建筑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政治上層建筑這兩個部分都是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并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從其歸底由經濟關系決定、并且總是一定的思想意圖的貫徹來說,它是通過人的思想而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3.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二)社會的文化結構【重點考點難點易錯點】(一般考多選題)
社會文化結構的內容包括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意識形式。
(三)意識形態的本質和特點【難點】(一般考單選題、多選題)
1.意識形態的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
(1)意識形態的一般本質是指它作為社會意識的本質。
(2)意識形態的特殊本質是指它具有階級性
2.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但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功能。
(1)不同步性(2)歷史繼承性(3)能動的反作用
(四)文化及其社會功能【難點易錯點】
1.文化的涵義和社會功能
狹義的文化就是指社會文化結構。
廣義的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人化"。
2.文化的社會功能。知識傳承、教育塑造、認識功能、凝聚民族精神。
3.先進文化的定義
先進文化是指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文化。 [三個代表之一]
4.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內容)
(1)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當今時代,文化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2)文化建設的內容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
①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②建設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
③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④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