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鄉鎮黨委書記給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同志寫信,指出“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村真危險”。這種狀況在很多基層工作的同志看來,沒有變化,甚至在部分地區有進一步惡化的現象。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我們的基層治理在政治、經濟、黨建等方面都出現了系統性問題。
系統性問題的風險點
人才隊伍的問題,目前最為迫切的是農村的干部隊伍缺乏德才兼備的年輕梯隊,后勁不足。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發展空間、工作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呈現出單向的流動,一大批青壯年離開農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婦女、兒童、老人,從而造成農村發展所仰仗和依賴的人力資源“失血過多”“補血不足”。這些離開農村的青壯年雖然逢年過節回家看看,但他們羨慕城市生活,希望通過自己的打拼把“根”扎在城市,至少想讓他們的孩子享受城市的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根”不在農村,也就很難“記得住鄉愁”。此為其一。其二,盡管有一些年輕人因為各方面原因留在了農村,但由于黨組織對基層群眾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有限,并且黨組織缺乏活力,因此,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對黨組織缺乏興趣,一些本地“80后”、“90后”的年輕村民入黨意愿不強。其三,盡管有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開展工作,也有個別村官做得很好,但整體上講這支隊伍不穩定,心思不在農村,一有機會隨時離開農村。其四,農村現有的治理精英群體中,村委會班子成員較為年輕,但黨支部班子成員歲數較大,有的農村“七個黨員八顆牙”,老齡化現象突出。這就必然造成對現代科技、農業經濟、市場經驗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無法適應并駕馭農村發展。正如有的同志講,農村的精英就是那么幾個,這些人無非就是臺上臺下“來回倒”。因此,農村產生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選人難,選出來干也難,即使干好了,也沒有出路”。這是妨礙農村發展的最為根本的問題,應納入農村發展戰略層面加以通盤考慮。
解決的辦法主要有:一是盤活存量,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干部的“傳幫帶”的作用,使年輕一代的村干部盡快成長起來;加強對現職干部的培訓,提高現任干部駕馭市場、協調關系、適應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適度調整任職回避的政策,鄉村兩級盡可能大膽使用本鄉本土的干部,應該充分相信本地人能夠珍視自己的名節,管好本村本鄉的事兒。二是引入增量,做強做大鄉村經濟,改善鄉村環境,增強鄉村的吸引力,使年輕人能夠做到離土不離鄉,擴大和豐富農村人才的儲備庫,使年輕人能夠穩得下心來,鼓勵外出務工人才返鄉創業,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這是管長遠的大計。
更多面試資料及技巧,考生可點擊學寶云課堂查看,點擊進入:學習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