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月餅大戰硝煙四起;中秋節后,身價驟跌的月餅上演一幕幕令人慨嘆的“豪華退場”。這兩天,記者連續追蹤節后滯銷月餅、月餅包裝以及月餅券的三大去向,發現硝煙散后是無奈。
食品安全的隱患、過度包裝的浪費、“面子工程”背后公款為人情埋單的潛規則,成為人們應該反思的沉重話題。這背后,是驚人的社會資源浪費、環保損失以及對傳統文化走向曲解和異化的擔憂。
賣不掉的月餅哪去了
消費者期盼食品安全知情權
年年歲歲中秋夜,歲歲年年吃月餅。中秋夜一到,節前“風光無限”的月餅到了它的“大限”,前些天賣得如火如荼的月餅,一夜之間便上演瘋狂“大逃亡”。
9月23日,中秋節次日,記者探訪南京金潤發、蘇果、歐尚等超市以及新百和中央商場,無一例外的景象是:月餅均已撤拒,一些小超市的月餅也幾乎一夜間“蒸發”了。難道前一天還鋪天蓋地售賣,一夜之間就賣完了?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那些沒賣出去的月餅又到哪去了呢?
南京江寧區一家食品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賣不完的月餅一般通過以下渠道處理:一是在保質期內低價打折銷售;二是內部處理給員工;三是在保質期內,把月餅餡料用來做其他糕點;最后就是集中銷毀,或賣給回收站做牲畜家禽的飼料。記者以欲購買為由詢問,這位負責人表示,沒賣完的月餅每斤一元,沒用完的月餅餡則退回到餡料廠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星級酒店中層主管告訴記者,盡管按要求過了保質期的月餅應集中銷毀,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一小部分改頭換面后變成一些酒店的甜品。
南京市有關部門雖早已明令禁止,絕不允許對剩余月餅進行再加工,但記者兩天來以糕點店主的身份對幾家月餅企業進行暗訪發現,仍有少數廠家表示還有存貨,愿將剩余月餅出售供二次加工制成其他食品。當記者詢問月餅保質期時,各企業便改口稱沒有過期月餅了。
很多消費者對“陳餡月餅”仍心有余悸。在南京新百商店,省級機關退休干部沙誠對記者表示出擔心:“這些月餅,會不會也改頭換面又出現在明年的貨架上呢?”
省社科院副研究員方明告訴記者,中秋月餅是一種時令性很強的商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食品安全問題防不勝防的宏觀環境下,有關部門節前對月餅上市時的日常檢查結果大都及時公布,可謂盡職盡責;而“節后月餅”去向的把關卻難有公布。她希望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這方面的檢查與信息披露,“說到底是消費者完整的知情權,更是職能部門監管的職責所在。”
清理月餅盒辛苦知多少
巨大浪費不僅僅是包裝
“愁死了!家里月餅吃不掉,扔也舍不得,給小狗當狗糧都怕小狗得糖尿病!”23日黃昏,南京聚福園小區的姜女士在小區內散步遛狗時對記者抱怨。其實,難處理的不僅是月餅,還有月餅盒。
中秋節前,各種做工精巧的餅盒在月餅大戰中功不可沒,可月圓夜后,這些艷麗悅目的月餅盒立馬黯然失色,猶如落難王孫被棄落街衢,有的甚至是連餅帶盒成為垃圾。
記者這兩天在一些小區內觀察,一早一晚經常會看到一摞摞堆得小山樣的月餅盒,紙的、木的、塑料的、鐵的應有盡有,有的人家甚至將未吃完的月餅連餅帶盒一并扔了出來。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小冰告訴記者,他布置10位學生對周圍人群中共計400盒月餅盒的去向進行追蹤調查,“除部分被廢品回收市場收購,約七成餅盒被當成生活垃圾處理掉了。”
記者隨機走訪了市內七八家廢品收購站,發現,30元成本的月餅盒賣不出“報紙價”。盡管這些過氣月餅盒已暴跌至兩三角錢一斤,依然不討店家歡心,而且越豪華艷麗越沒市場。在南京水西門附近收廢品的一位楊師傅告訴記者,這兩天賣月餅盒的特多,但她只收紙質月餅盒,“0.45元一斤,比報紙的價錢還低0.2元”。高檔次的木質月餅盒則不收,“收上來根本不能再利用,只能當垃圾處理”。
在南京三汊河、華僑路兩個環衛垃圾中轉站,記者看到,值班人員正忙著壓縮收運來的垃圾,紅紅綠綠的月餅盒不時滾進壓縮槽。值班人員稱,中秋節后垃圾量每天增加了一兩噸,主要是月餅盒。
南京市環衛部門相關人士節后對近十個環衛站近期工作量進行調查,保守估計全市處理了600多萬個月餅盒,至少會增加20%垃圾量。有關負責人稱,月餅過度包裝增加了環衛工人勞動量,大大增加了垃圾處理費用,并占用了原本有限的垃圾填埋場容積。
據了解,每生產1000萬盒木盒月餅,包裝耗材就相當于伐400到600棵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此外,月餅包裝中還大量使用了鋼鐵、塑料泡沫、紙張等資源。而這些月餅包裝物一旦被廢棄,在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下,多半會變得毫無回收價值,并大大增加城市垃圾處理量。
劉小冰憂心忡忡地說:“節前身價高貴,節后與垃圾為伍,在這小小月餅盒的盛衰背后,消費者為之付出了不菲代價,而整個社會則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承繼方面,也相應支付了巨額社會成本。”
“我國焙烤業每年投放在月餅包裝上的費用高達25億元,包裝開銷平均占月餅生產成本的30%以上。”劉小冰為此建議,國家應立法限制食品過度包裝,“目前德國、丹麥等國都有類似限制過度包裝的法律,比如規定產品的包裝空位不能超過包裝體積的25%,包裝成本不得超過產品價值的15%等。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國也應該爭取在過度包裝方面立法,以正本清源。”
有多少公款為月餅埋單
中秋應回歸本意遠離銅臭
今年南京月餅銷售情況如何?據對數十家星級酒店的業績統計顯示,銷量約提高了20%,超市月餅銷售情況也基本與之相當。在南京新街口一家星級酒店,中秋節當天還出現了有券兌不到月餅的情況,酒店工作人員私底下透露,“打了個擦邊球,多賣了50張券”。
市場的火爆使得月餅廠商盈利頗豐。南京新街口一家星級酒店管理人員向記者透露,“月餅利潤可觀,一個月抵一年。”他坦言,月餅券幫了他們大忙。“一方面,星級酒店的月餅大多是食品加工廠代加工的,一貼牌就增值好幾倍,這就帶來高額利潤;另一方面,月餅券經過多道流通環節可以產生新的利潤。”
業內人士透露,節前,有關月餅券回收的信息鋪天蓋地,許多知名品牌價格多為券面金額的5折左右;而節后,這樣的交易立即停止。這位人士分析說,回收來的二手月餅券主要有兩個流向,一部分流向一些小單位和個人,用來發放福利和送人,而一些采購人員可從中獲取差價;另一個就是通過“黃牛”,回到原來銷售月餅券的酒店,酒店再以原價8折左右的價格把月餅禮券再賣給一些大企事業單位,而月餅券過多的市民和“黃牛”可以從中漁利,酒店也可以第二次“分羹”。
“月餅生產與營銷中形成的巨大利潤,說到底,都是公款為其埋單。過中秋節月餅泛濫,沒人吃、都在送,月餅和月餅券在長途旅行,吃不完就扔掉。”在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專家徐翔看來,如今的月餅饋贈,從注重情感異化為“中國式人情”,禮品功能被不斷放大,甚至成為送禮的“道具”。結果,中秋節成了送月餅的時間符號,部分月餅集中流向少部分人群,導致大量的包裝盒和吃不完的月餅被扔掉,從而不斷上演“中國式浪費”。
方明說,暴利的市場讓很多東西異化,其背后是公款為中國式消費和中國式人情埋單。她呼吁,要設法使這樣的月餅券長途旅行少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維系紐帶更單純些——以讓中秋更多地回歸團圓的本意,而遠離商業味與社會關系網上附著的趨利性和功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