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傳統的農業文明正在急劇轉型,但圍繞春節的家庭聚會卻是建設新文明的良機。在此期間,少一點物質的來往,多一點精神的交流,或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找回過年的快樂和過年的味道。
幾回回夢里回故鄉,春節臨近,需要回家過年了,很多人卻變成“恐歸”一族。對于不少打拼在外的游子而言,春節回家還是不回家,真的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甚至是一種難言的負擔。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回家過年的渴望不再強烈,乃至有些怨言?是什么讓我們春節的年味兒越來越淡?除了春運擠火車,除夕看春晚,春節是不是還應該有新內涵?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的春節,形成和發展于農業文明時代。在生產力落后、交通不便、文娛活動匱乏的條件下,新春佳節不僅寄托著人們的祈求和希望,還給人們帶來平時無法獲得的物質享受與精神滿足。
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還聽著“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的歌謠過年,那個時候,物質生活遠沒有現在富足,過年意味著能吃上一頓肉,穿上新衣服。即便是很窮的家庭,過年也得設法改善一下伙食。一進臘月,空氣中都彌漫著撲鼻而來的年味兒,無論大人小孩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慶。
如今,春運期間一票難求,遠在外地工作的人要想回一趟家,著實不易,旅途顛簸,舟車勞頓,讓人心力交瘁。而回到家,故鄉雖然也舊貌換新顏,但發展的腳步肯定遠遠落后于自己生存生活的城市,故鄉的魅力正在一天天衰減。對于在外地工作求學的人來說,如果父母長輩搬離那方熱土,那里很可能就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而且,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種種壓力與困難,“?;丶铱纯础痹絹碓诫y,空閑時間真的是一種奢侈品?!案改冈?不遠游”的古訓,在現代社會里已經很難恪守。
因此,元旦之后的春節,盡管地位很重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亟需注入新的內容,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僅僅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頓年夜飯,拉拉家常,走親訪友,看看電視節目,勢必讓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失去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功效,長此以往,春節與一般的節日沒有太大區別。近年來各種洋節受到年輕人的鐘愛,而傳統節日受到冷落,即是很好的說明。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家庭倫理。雖然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傳統的農業文明正在急劇轉型,但圍繞春節的家庭聚會卻是建設新文明的良機。在此期間,少一點物質的來往,多一點精神的交流,或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找回過年的快樂和過年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