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震耳欲聾的鞭炮和煙花,烘托著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地方的空氣質量也急劇下降。“南京環保”初五發布通告,稱空氣污染指數一度達到重度污染。北京在節日期間PM2.5也沖上峰值。(1月29日新華網)
過年放鞭炮,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習俗。2006年之前,許多省會城市禁止燃放鞭炮,一者出于生命財產安全考慮,二者因為空氣污染已經明顯“吃不消”。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沒有鞭炮聲就沒有年味,雖然有些空氣污染和安全問題,但年還是要過的。一邊代表著傳統與習俗,一邊代表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其中的矛盾與糾結,我相信很多人都能體會到。
民間有諺云: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沒承想,PM2.5連正月初五都沒能躲過,為了請財神,鞭炮和煙花聲密集響起,讓許多城市一度陷入“重度污染”。我大膽預測,即將到來的正月十五同樣會使城市居民陷入一場“PM2.5數據值爆表”的煙霧風暴。
有些習俗逐漸會與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產生矛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總有一些習俗會被淘汰,也會有許多習俗被保留下來。土葬被火葬代替,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對于燃放鞭炮和煙花一事,在筆者看來,總有一天,習俗會讓位于健康與文明。鞭炮和煙花,雖然是春節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習俗,但重視空氣質量改善與環境保護才是正道。我相信在今后的春節里,鞭炮煙花至少應該要縮小、縮短燃放的空間和時間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