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湛江市掀起了一股“機關病”的大討論,眾多市民對此作了精辟的解讀,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筆者認為,“機關病”表面上是公職人員的行為表現,但本質上卻是“作風病”的一種病征。
機關本是為群眾服務的場所,也是群眾了解機關的窗口。它的作為如何,不僅影響到群眾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便捷、高效的維護,也關涉到黨和政府公正形象的樹立。
事實上,群眾對“機關病”早已詬病。“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是群眾對一些機關的形象描述,而庸懶散漫、橫硬冷拖更是這一形象的行為表征。具體來說,若給這種形象畫像,它便呈現出種種面貌:喜好于“宅”在辦公室,樂于遙控指揮辦事,不肯下基層深入調研,這是“鼠標病”;走基層蜻蜓點水,習慣于車子一轉、隔窗一看,不愿下馬探花,這是“走讀病”;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層層傳達,“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是“文件病”;遇難就推,見事就躲,拈輕怕重,這是“精明病”……
誠然,無論是“鼠標病”、“走讀病”、“文件病”或“精明病”,還是其他“機關病”,群眾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它的存在,一方面有損群眾的利益,更深層次來說,是在消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機關病”本質上是“作風病”的一種映照,是公職人員不在狀態的一種作風表征。而醫治“機關病”就要摸準病況,找到癥結,軟硬兼施。軟的一面是加強思想教育,用先進理念武裝頭腦;硬的一面是強化制度建設,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激勵人,使老實干事的人有廣闊天地,使誤事、壞事、惹事的人失去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