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下發通知,批轉了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在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等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7座以下(含7座)載客車輛將免收通行費。
在路橋費用收取多年后,此番節假日免費的舉措,可謂是交通部門破天荒之舉。
可能有人會擔心,免費了,會不會車太多,導致交通壓力驟增呢?其實翻看新聞,每逢節假日,的確時常出現交通擁堵的新聞,但仔細研究會發現,絕大多數擁堵都發生在收費站附近,驟增的車流,在這里會形成梗阻。而實行免費后,這一梗阻自然消除,實際是有利于緩解交通壓力。廣東這幾年施行節假日“間歇性免費”的經驗已經表明,這種舉措,不但不會加劇交通擁堵,反而會消除收費站前的排隊長龍。
倒是這一實施方案如何貫徹落實,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焦點。眼下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經突破7萬公里,如此迅速地增長,當然得益于“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但是這在促進公路里程飛速增長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既得利益主體。眾多政府還貸公路項目,在行將到期之前,通過變更經營主體等方式搖身一變成了經營性公路,隨之成為地方政府的“印鈔機”。眾多上市的高速公路公司,其收入主要來源就是過路費,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也仰仗這筆收入。據測算,免費后,將減少近200億元收入,一紙免費令能不能得到順利的貫徹執行呢?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算小賬更要算大帳,高企的出行成本,會使多少原本準備出行的人打消念頭?這其中喪失的潛在消費又有多少?這就好比杭州西湖,雖然免除了景區門票,但帶來了眾多的游客,也拉動了大額的消費,最后,總體福利大幅提高。公路收費問題,不妨參照這一案例,通過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細則,保障公路回歸公益屬性,這不僅有利于降低出行成本,鼓勵民眾外出消費,對于提升政府部門形象,也將大有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