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里的商品全部是“小鮮肉”——65位應屆大學畢業生。今日上午,在淘寶網上一家新入駐名為“昆明學院人才店”引發外界關注。昆明學院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劉娟娟對新京報記者介紹,通過網上開店,幫助畢業生向社會全方位“秀”出自己,接受企業的挑選,促進學生就業創業,是“昆明學院人才店”創店的初衷。(7月2日《新京報》)
近年來,由于各地高校實行擴招政策,大學畢業生數量空前增長,就業成為一道社會難題。在社會就業崗位依然吃緊的當下,昆明學院開網店“賣”畢業生,便于用人企業進行更多挑選,促進學生盡快就業,自然不乏現實和示范意義。
但是,社會跟校園截然不同,社會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實踐積淀。一方面,每年畢業季,往往是不法分子針對應屆高校畢業生實施詐騙的高發期。而開網店“賣”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大學生與用人企業雙向“現場”考察環節,容易使畢業生掉入用人企業的招聘陷阱,更加難以防范。另一方面,“啃老”溺愛式教育,造成很多學生直至到大學畢業后,生活和學習方面依然不能完全獨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之又少,這無疑使他們的自信心、獨立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認知和了解都遠遠不夠,這是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需要客觀面對的劣勢之一。
加之目前大學校園,畢業季吸引一些社會招聘信息進入校園,招聘崗位令人目不暇接。面對這些崗位,對涉世之初的大學生無疑是一次考驗。學生們無法輕易辨別信息真偽,稍不注意就會上當受騙。例如以虛假信息騙取中介費者有之,預收押金者有之,任意克扣拖欠報酬者亦有之,尤其以“高薪”招聘從事“公關”等職位,更讓一些學生防不勝防。這些年,總有個別學生因為年輕氣盛,感情用事,“鼠目寸光”也并非言過其實,只為賺錢什么事都干,圖一時之快而誤入歧途,甚至引罪上身。現實亦如此,開網店網上“賣”畢業生的風險可控性又能好到哪里去?
青春傷不起,對大學畢業生尤為如此。因此,與其開網店“賣”畢業生還不如引導學生更好地防招聘陷阱,讓他們安全地邁出就業第一步。首先,學校需要把功夫做在平時,引導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者視不同年級、專業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選擇內容不同、層次有別的社會鍛煉,發揮學生的專長和高等教育優勢,以達到學以致用、多贏的目的。其次,各級勞務監管部門應該全程為大學畢業生求職指點迷津,問診把脈,既解決求職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又對就業崗位進行動態監管,對違規違法用人單位開啟整改“紅燈”,將各類招聘陷阱消滅在萌芽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