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農民收入現狀
?。ㄒ唬┱憬r民收入保持增長。從1996-2006年,各年份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年平均實際增長6.8%,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低2.3個百分點,比GDP年均增長低5.3個百分點。表現為不同年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波動大,多數年份的增幅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年均增長率差距較大。
(二)收入結構漸趨穩定。1996-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和轉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長分別為10.3%、4.6%和14.2%,十年來工資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而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收入結構發生較大變化。2004年以來,中央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業收入增長加快,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幅度趨緩,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對穩定。
(三)收入水平繼續列全國各省、市、區前列。2006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列上海、北京之后,居第三位。2006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比全國高10.5個百分點,財產、轉移性收入的比重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國11.8個百分點。
(四)浙江農民增收的主要經驗。
1.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較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快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為浙江農民收入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非農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與農民收入關系緊密的農村工業快速發展,為浙江農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徑。浙江自然資源十分匱乏,但浙江農民有經商傳統和經驗,較早地利用改革開放帶來的體制、機制優勢,創辦各類企業。由于與浙江農民收入關系緊密的二、三產業快速發展,一方面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快速提高;另一方面農村家庭經營非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確保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06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達3646元,比全國高2200元;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的第一產業收入為1377元,比全國低145元,但第二、第三產業收入分別為686元和968元,分別比全國高出565元和680元。
3.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高。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自然條件優越,具有亞熱帶“雨熱同步,光溫互補”的氣候優勢,土地類型復雜,作物種類繁多,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是一個綜合性農業區域。隨著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作物生長環境弱化,但農業經營新技術不斷發展,加上浙江農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效率保持相對較高水平,使農業經營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仍占有較高的比重。
二、影響浙江農民收入的主要問題
?。ㄒ唬┦杖朐鲩L不穩定,總體增速偏低。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民收入不斷保持增長,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農民收入與氣候、國家的農業政策、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關系緊密,不確定因素較多,農民收入的增長表現不夠穩定,總體增長水平不高。
(二)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擴大。
一是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初期,浙江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十分明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全面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兩者之間的差距明顯縮??;隨著城市改革不斷推進,兩者之間的差距又開始不斷擴大。
二是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從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人均純收入情況看,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三是不同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三)主要收入途徑的環境欠佳,增收難度加大。農業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盡管目前中央對耕地實行了最嚴格的管理辦法,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面積減少幅度明顯減緩,但制止耕地面積下滑難度很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趨勢難以改變,將使以經營農業為主的家庭收入渠道不斷變窄。
農業經營模式老化。隨著二、三產業發展,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收入途徑拓寬。與此同時,浙江農民人均土地逐年減少,農民經營農業規模不斷縮小,收益相對下降,農民對農業經營投入下降。這一生產模式不斷循環反復,形成一少部分農民完全放棄經營農業,很大一部分農民轉為部分經營農業,純粹經營農業的比例下降,但多數農民身份沒變,不敢完全放棄對承包到戶土地的控制權,仍將土地看作家庭生存的保障之一,使浙江農業成為多數農戶的副業,導致經營農業規模不斷縮小、效益下降。
畜牧業發展速度慢。畜牧業與城鄉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發展空間較大,在浙江農民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發展速度較慢。
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生存環境欠佳,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由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勞動技能不高,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高風險、高強度等產業,收入總體水平不高,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與城市較高生活成本形成強烈反差,導致大部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難以徹底離鄉離土,只是暫時棲居城市,以賺取高于經營農業的城市勞動報酬。
在先發優勢不斷減弱的情況下,農村的二、三產業發展難度加大,農民經營非農產業的收入增長趨緩。浙江農民工資性收入與家庭經營非農產業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占有較高比重。農村的二、三產業發展是構成浙江農民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非農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要素資源不斷匱乏,并向大企業傾斜,非農產業的創業成本不斷提高,與農民收入關系緊密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趨緩,導致農民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非農產業收入增長趨緩。從浙江個體工業單位發展情況看,進入新世紀后,個體工業單位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三、浙江農民增收途徑分析
?。ㄒ唬┻M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盡管浙江農民經營農業收入所占比重不高,但還有發展潛力,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從目前浙江農民實際情況分析,如果要大幅提高農民經營農業收入,則必須根據中央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通過大力改革農業經營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林、牧、漁業,全方位、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1.改革農業經營模式,著重擴大經營規模。(1)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浙江農民人均土地面積很小,大部分農民將經營農業作為副業,農作物單季種植現象比較普遍,拋荒情況也不少,全省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總體水平不高。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規模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2)從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基本條件看,浙江具備以下有利條件:一是浙江農村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就業機會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條件相對較好。二是浙江市場經濟發展較快,市場經濟觀念對農民影響比較深刻,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農民較多。三是浙江標準農田改造起步較早,現已完成改造的標準農田比例較高,多數地區已具備適度規?;蜉^大規模經營農業的基本條件。(3)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主要困難。一是目前不愿經營農業、但又不愿完全放棄對原承包經營土地的控制權的農民比例不在少數。二是規模經營農業的人才比較缺乏。三是徹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十分困難。(4)實施適度規模經營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盡快出臺在國家土地制度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立規范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使土地真正能夠在經營農業的范圍內正常流轉。二是出臺鼓勵農民轉讓有自主權、又不想自主經營的土地政策,建立對轉讓土地農民的保障措施。三是建立對規模經營者的支持和鼓勵政策,在生產資金信貸、農業經營投資、糧食收購等方面給予較大力度支持。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現代農業企業?,F代農業建立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等要素基礎上,能夠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目標,也是農業的出路所在。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成必然。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家庭經營一定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提高集約化水平。通過戶戶聯合,組織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大力創建現代農業企業,支持龍頭農業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現代農業企業,首先需要加強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培養;其次,為創建現代農業企業提高基礎條件,搭建企業經營平臺;第三,為現代農業企業提供政策性支持,使農業企業得到快速發展。2007年,浙江農業企業為1200家,戶均人數、產值分別為18人、367萬元。表明浙江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與現代農業企業的要求差距甚遠,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重視林、牧、漁業發展。林、牧、漁業在浙江農民純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不同區域發揮著各不相同的作用,發展潛力較大,是不容忽視的農民增收途徑。(1)加大林權改革力度,充分發揮浙江林業資源優勢,增加林區農民經營自主權,允許小規模林區經營自主權流轉,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林業經營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加林區農民收益。(2)加快畜牧業發展。浙江農民經營畜牧業收入在家庭經營收入中占效益,進一步增加林區農民收益。(2)加快畜牧業發展。浙江農民經營畜牧業收入在家庭經營收入中占有一定地位,但因發展速度不快,畜牧業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態勢,從1995年的13.6%下降到2006年的9.3%,2001-2006年家庭經營牧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對肉類、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發展前景廣闊。目前,浙江畜牧業在生產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規?;?、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在一體化經營方面,畜產品加工企業等龍頭逐漸發展壯大,帶動農戶數量不斷增加,輻射范圍逐漸擴大,基地建設由省內向省外擴張和轉移,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浙江畜牧業總量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對農戶輻射力度還有待加強,在“高效、低耗、生態、優質”發展畜牧業方面應加強對中小規模飼養戶引導,擴大發展規模,加快畜牧業發展速度。(3)重視漁業發展。由于受海洋漁業資源和漁業養殖的要素資源的制約,進入新世紀后,浙江漁業經濟處于低速增長,2001-2006年,浙江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7%,比1990-2000年年均增幅低11.4個百分點,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經營漁業養殖仍是部分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通過養殖結構調整,養殖技術的提高,養殖規模的擴大等方法,增加漁業產出,提高漁業經濟效益。
?。ǘ┻M一步發展農村工業。浙江農村工業發展與兄弟省、市、區之間比較,起步早、機制活,比較發達,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但與浙江經濟結構、地理環境相似的發達國家與地區比較,如意大利、臺灣、新加坡等,差距仍十分明顯。表明浙江農村工業仍有大發展的空間和條件,浙江農民收入要實現飛躍,也需要浙江農村工業實現進一步發展。
1.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本條件。主要表現為:一是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的人才隊伍素質較好。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從社隊企業起步,到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經歷了市場經濟發展大環境的熏陶,鍛練了一批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隊伍。二是市場大省為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大的平臺和載體。三是浙江農村工業勞動力市場基本形成,吸納省內外勞動力能力較強,并具有一定的優勢。四是浙江制造業中一批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能夠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成長。
2.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困難。浙江經濟發展的資源十分匱乏,多數原材料、燃料、動力來自外省,產業以制造加工為主,農村工業產業層次較低,對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較大。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困難:一是生產用地十分緊張,用地“門檻”提高,小企業基本得不到生產用地,生產擴張難度大。二是生產資金緊張,從金融系統貸款十分困難,不利于小企業發展。三是產業層次較低,還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生產模式,極容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制約。
3.浙江農村工業進一步發展機遇。今年以來,浙江經濟十分強調轉型升級,宏觀經濟政策十分注重創業、創新,中央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上積極推進農村改革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預計各級政府將陸續給農村工業發展,特別是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多有利的條件和發展空間。
?。ㄈ┐罅Πl展農村第三產業?,F階段浙江農村工業發展要快于第三產業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能夠為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拓寬渠道。
1.浙江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是浙江農村工業與服務業發展存在反差,比例不協調,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文化生活、商業貿易基礎等相對落后,為第三產業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二是中央在“三農”政策上作出了重大部署,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支農惠農政策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國家財政將為廣大農村建設投入大力財力,促進城鄉經濟文化生活廣泛交流,為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創造難得的機遇。
2.浙江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的主要困難。目前,農民收入總體水平不高,農民社會保障基礎仍十分薄弱,新農村建設剛起步,國家在農村投入增加還不明顯,多數農民生活負擔并不輕松,主要依靠自身的辛勤勞動積累財富,不輕易消費,制約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
3.浙江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主要方向。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但需要國家大幅度增加對農村投入來啟動,新農村建設作起步,城鄉一體化、城鎮化建設為目標。浙江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一是通過對農村農貿市場改造,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規范管理,提高檔次。二是通過對農村公共衛生、環境建設投入,使道路整潔,公共設施保潔,環境美化。三是通過對農村自然、人文景觀項目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發展為旅游、休閑區域。四是通過對農村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投入,搭建精神文化生活的平臺,建設成為農村居民休閑、娛樂場所。五是農村敬老院建設。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狀況改善,農村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加之獨生子女十分普遍,對老年人生活集中護理將成為趨勢,規范管理、收費合理、方便農村老年人生活的敬老院建設與發展將受歡迎。
?。ㄋ模┖侠黹_發與使用土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合理開發土地資源。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土地資源十分寶貴。浙江農民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基本農田必須積極保護,但在對生態環境沒有影響的條件下,應允許行政村對所屬的荒山、攤涂、海涂以及舊村等整理和改造的土地進行出讓,用作建設或房地產的開發,以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建立科學的農民土地征用補償機制。土地征用補償基金管理辦法應遵循原則:一是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土地征用補償基金專戶;二是土地征用補償金應全部納入補償基金,各級政府不能截留;三是土地補償基金只能用于失地農民安置和補償,不能挪為它用;四是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方法要科學、合理,并應考慮對未來農民的補償。
?。ㄎ澹┐蠓忍岣邍邑斦r民政策性補貼,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性投入。長期以來我國二元化經濟結構格局,農業已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也導致城鄉之間差距十分明顯,并不斷擴大。要改變二元化經濟結構,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大幅度提高國家財政對農民政策性補貼和大幅度增加對農村的政策性投入應成為必然選擇。
1.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比較,存在較大差距,農民種糧的經濟效益普遍不高。隨著國內糧價放開和加入WTO,國外糧食進口數量增加,嚴重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是農民生產的最主要商品,與農民收入關系緊密,同時,糧食又是特殊商品,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因此,糧食生產安全是國家戰略問題,十分重要,國家必須根據國內、國際糧食生產的情況,制定相對靈活政策,對種糧農民進行各種補貼,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既要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又增加農民收入。
2.大幅度增加農民社會保障補貼。目前,浙江農民社會保障總體水平還不高。2007年,浙江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79.6%,農村養老覆蓋率為23.8%。盡管近幾年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提高較快,但農村養老覆蓋面還不高,兩種基本社會保障水平都很低,農民對這樣低的保障積極性不高,還遠不能解決因病至貧、農民養老的社會問題。要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改變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必須從建立公共社會保障制度著手,讓農民真正公平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因此,國家財政應大幅度提高農民社會保障補貼,從而提高農民對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3.大幅度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1)農業生產設施投入。主要有:加強對水利設施、電力設施、標準農田改造等方面建設投入。(2)公共生活、環境設施投入。主要有:自來水安全生產設施、鄉村道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等方面建設。(3)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主要有:預防與治理河、溪、塘水污染;預防與治理工業廢氣對村民生活、農作物及環境的污染。(4)舊村改造投入。主要對涉及農民居住安全的改造、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改造等補貼投入。
四、幾點建議
浙江農民乃至全國農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縮小城鄉差距,主要依靠拓寬收入渠道,增加增收途徑,而收入渠道的拓寬和增收途徑的增加主要依靠中央政策、各級政府對中央政策的落實,以及農民觀念進一步更新和堅持創業、創新。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對農民的政策十分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政府在疏通和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通過改革創新增加農民收入途徑上大有可為,任重道遠。
?。ㄒ唬└骷壵e極組織財力支持農村建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途徑需要投入大量財力來啟動,這是政府一項長期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一是各級政府做好本地區農村建設規劃、服務同時,吸引各方財力投入新農村建設。二是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和國有企業等應大力壓縮行政支出,厲行節約,狠殺奢侈、浪費之風,特別是政府部門必須做出表率,壓縮編制,嚴控會議,嚴控行政辦公大樓及相關樓堂館所的建設,清理各部門財力,嚴格審計、監控財力使用等等,將剩余的財力有計劃的用于農村建設。三是改革國家財政二次分配制度,盡量向解決“三農”問題傾斜。四是要適當控制城市建設項目,特別要制止耗資巨大的形象工程,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村穩定不協調的建設項目。
?。ǘ└骷壵涌彀褜χ醒朕r村重大決策具體化、制度化。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黨和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內容很豐富,與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途徑緊密相連,但這些重大決策的貫徹與落實需要各級政府具體化、制度化,使制度便于操作,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農村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并實現較快發展。同時,要杜絕與農民爭利、截流農民利益挪為它用的傾向和意圖。因此,必須建立具體化、制度化的實施辦法和規則。主要有:一是建立鼓勵農民土地自愿流轉、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方面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國家對農產品價格收購、糧食生產經營過程的補貼制度。三是建立更加規范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建立土地征用補償基金,規范對失地農民補償及對未來農民的補償方法。四是建立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制度,鼓勵有條件轉移的農民實現全面轉移,基本消除轉移農民的后顧之憂。五是建立規范、有效的農民社會養老和公共醫療保障制度。六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通過創新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國家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加大力度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增強農產品生產抗風險能力。
(三)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經營農業收入提高,主要應注重生產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即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主要依靠科學,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各級政府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農業技術職業學校發展,培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大對優質、高產農產品種子的研究、培植和推廣的力度,使優質、高產的農產品不斷涌現。二是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使有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為農業發展服務,為適度規模經營戶服務。三是加大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力度,為現代農業企業發展服務。四是大力支持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企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資料能夠更好地支持農業生產發展。
(四)大力支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對農村的發展至關重要,既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又是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場所,也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前提,各級政府應大力支持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讓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好地發揮創造力,解放生產力。應注重以下兩方面:一是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提供平臺,通過降低門檻、提供場所,即讓小企業、個體戶有發展場所和空間,能夠讓全部農民剩余勞動力為社會創造財富。二是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渠道,讓小企業、個體戶能夠從國家金融機構獲取手續比較方便、利息適中的小額度貸款。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中苦于無生產場所或資金而無法進行創業的不在少數,如果政府在生產場所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加上規范管理,農村潛在生產力將再一次得到拼發。
(五)進一步優化農民進城務工環境,盡快消除制約農民工轉移就業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盡管目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環境在不斷改善,但總體環境還很不樂觀,多數農民工工作很辛苦、生活很艱苦,與大多數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存在較大差距。各級政府在改善城市農民工生活環境上還應加大力度。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建立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公平公正對待進城務工人員為原則的制度,努力解決農民工收入、居住、子女就學、醫療等方面的問題。如: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每年制定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最低工資標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合理收入;建一批適合農民工居住的城市廉租房,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增加教育投入,讓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城市的義務教育;盡量讓進城務工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城市的其他福利,感受現代城市的文明生活。
(六)進一步引導農民不斷創業創新,克服“小富即安”的觀念。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離不開中央政策和各級政府的支持、關懷,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F階段中央支持解決“三農”問題的財力有限,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比,缺口還很大,農民創業創新很重要。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引導農民致富,不斷提供創業創新的方法、途徑、信息等;引導農民克服小富即安,樹立宏大的創業目標,積極向上心態,自己致富同時,關心身邊的群眾,帶領大家一起共同致富;樹立創業創新、共同致富、幫貧善施的典型人物等。在各類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使廣大農村創業創新的氛圍更濃,積極向上成為潮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蓬勃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