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的背景】2010年5月5日以來,一波接著一波的罕見暴雨侵襲南中國,各地洪水肆虐。從5月12日開始,湖南、廣西、江西、廣東等多個省份在兩個月內陸續遭遇十多次強降雨,一些城市出現嚴重內澇,其中廣州市在半個月時間里,兩次水漫全城。
連續的罕見暴雨讓不少城市市區頻繁“浮起來”,暴露出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過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等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
【“暴雨背后暴露的潛在問題”】
【潛在問題(一)】
造成內澇嚴重根源還是城市太脆弱,在極端天氣的背景下,現有的排澇設施抵擋不住大水在城市的“積澇”步伐。近年來,各地出現了“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等問題,在一棟棟漂亮的現代高樓大廈下面,排澇系統幾乎一片空白,遇到極端天氣時往往不是“敵手”。城市發展帶來的地面“水泥化”“硬質化”又給排澇“添堵”,使城市排澇系統不堪重負,可謂雪上加霜。
【潛在問題(一)——解決對策】
(1)加強城市排澇系統的管理和維護。除了加強城市排澇系統的管理和維護外,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規劃時,不能因為城市開發而犧牲公園、綠地、水體,要強調綠色城市化。崔勝輝提出,要加快現有城區的屋頂綠化,有效留住一部分雨水,還可進一步綠化城市。
(2)城建部門與氣象部門應該加強合作,對城市降雨分區和未來降雨趨勢進行專項研究,充分發揮氣象對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加強預警工作。戴斌老師認為,在城建規劃中需多增“氣象元素”,不單單是一個技術理念的改進,實際上對城市編制雨水排放規劃、河道治理規劃,指導整個城市雨水系統的建設是非常有幫助的。
【潛在問題(二)】
(1)種種氣候異常,這可能跟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化帶來的雨島效應有關。
(2)極端天氣暴露了我國氣象預測和應急機制方面漏洞。
(3)政府在提高對氣象預測方面的投入方面力度不足,有關技術人才,還有設備等各個方面投入,遠遠比不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4)氣象信息發布手段雖多樣,但各有優勢和不足。例如對廣州所有手機用戶,一條氣象短信全部發完也需要4個小時,有時發完暴雨已經結束了,電視、上網發布,則需要市民需求天氣信息時有看電視、上網的條件,像“5·7”特大暴雨發生在半夜,大部分人電視關了,手機關了,沒有收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
【潛在問題(二)——解決對策】
(1)天氣預警發布后,交通管理部門應對積水地區實行交通引導或管制,排水管理部門啟動城市積澇應急程序,加強疏通地下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內澇;各級政府及時轉移危險地帶人員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
(2)應該多建立一些氣象觀測點,增大數據收集量,迅速改進我們落后的數值模式。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公共設施配置力度,提前做好防洪準備。并且加大技術、人才以及設備的配置,改進訊息傳播以及公民的相關知識與預防意識。
(3)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中,應留出更多綠地湖泊增強城市雨水吸納能力。
(4)要讓市民獲取氣象信息更加及時。有需求的市民應該通過自己方便的渠道,及時就近了解信息,并可采取多種方式互為補充,確保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5)加強宣傳,提升老百姓在暴雨發生后的應對意識,學會在暴雨環境下生存,就像日本人在地震中一樣
(6)專家認為買保險也不失為減少損失的一種策略。但目前,我國這一方面的應對還不是很成熟。
(7)從宏觀上根本上來說,人類社會應注重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的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