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的背景】
(1)2010年3月底,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嚴格規范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同時,要加快推進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制度改革。
(2)廣東公車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東莞市沙田鎮。該鎮從1993年起取消領導干部的公務用車,改發交通補貼。
在2003年開始的大規模車改中,東莞仍領跑在前。2004年年底,東莞完成了市直黨政機關車改;2005年10月前,鎮街車改完成。
車改后,東莞公務員交通支出節約了一大筆。最早車改的沙田鎮,車改前該鎮機關每年交通費用為84萬元,車改后為38萬元。全市各個鎮區車改前3年平均每年公務員交通費為11759.64萬元,車改后每年公務交通費用測算為8875.97萬元,節省了近3000萬元。
在東莞公務用車的改革中,最引人關注的第一件事便是車改后公務員個人的交通補貼標準。在天涯等論壇上當時火熱的帖子是《天!東莞車改科員有1000元補貼》。東莞市一局級機關公務員蔡先生告訴記者,“老百姓意見那么大,不可能不顧及的”。后來車改方案正式出臺,科員的車補為800元。對于大多數公務員來說,這個補貼標準還算滿意,“車補基本上能滿足需要了”。
(3)“三水區自2004年6月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先后對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了車改。”佛山三水區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水區的公車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拍賣,當時開創了廣東車改先河。
“車改前做了近一年的調研!”這位負責人介紹說,調研后得出結論:“不如把公車拍賣,這樣車改就一步到位了。”
2004年7月4日,佛山市三水區公車首場拍賣會如期舉行,首批79輛拍賣公車共吸引了1312名競拍人參與競拍。“公車拍賣,那是從沒見過的新鮮事。”參加過公車拍賣的私企業主黃先生回憶說,當時他看中的一輛豐田起拍價為7.2萬元,最終以16萬元成交,他因出價少沒得到“心頭好”。三水區分五批拍賣公車367輛,成交總價3738.26萬元。
車改后,三水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支出分別每年至少降低700多萬元和60多萬元,節約率在30%以上。“車改后,沒公車不下鄉的情況改變了。”三水區農業局一負責人介紹說。
(4)2001年起,廣州在5家單位試行公車改革,其中4家為市屬國企,天河區21個街道辦事處是唯一試點的政府機關單位。記者調查發現天河區的街道車改近10年,就連至今偶爾還會發牢騷的個別街道領導同志也承認車改不但省了錢也沒有誤事;而由于街道再無公車,被廣大市民詬病的公車私用、超標配車等中國公務車的傳統痼疾基本上不治而愈。
(5)公車沒了,出外辦公是否不方便,而且交通費還得自掏腰包,公務員們會不會為省錢干脆直接“省事”偷懶呢?記者詢問目前仍在職或剛離職的9位街道正職及中層干部,都得到了正面的答復,“沒聽說過誰為省錢而偷懶不干活的”。
珠江新城一街道科級干部A向記者直言,“沒車確實不好開展工作”。他說,以該街道辦事處為例,副科以上超過九成的公務員都買了車,尤其是近年來車價一直在下降,“公務員的收入穩定,福利也好,買部經濟型車還是沒問題”。
(6)2004年8月,廣州市監察局在答復一位政協委員的提案時提到天河區車改后預計每年可節約158萬元。先后在街道做主任、書記近6年的B認為自己沒沾車補的光,他拿最高檔2800元/月的車補,除了送送孩子上學,偶爾周末家庭旅游,絕大部分里程都是公務。“新車只保養,每月還能剩個三四百塊;但是里程數過了10萬公里,修車次數多了,每月有時還得倒貼點錢”;“更何況買新車是自己家拿了20多萬,車輛折舊都自掏腰包”。
另一位科級干部T提到另一個問題,車改時廣州93號汽油不到3元/升,現在已超過6元/升;停車費同樣也翻了1倍,但是車補卻10年沒調整。
(7)2004年,順德頒布了《順德區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標志著正式拉開了車改的序幕。事實上,從2002年起,大良、勒流等鎮就陸陸續續自發進行了車改,在整個珠三角地區來說算是“先行者”。順德“車改”以后,公務員的交通補貼按級別分,最高1000多元,低的幾百元。據交通部門統計,現在,順德每百戶人家中就有44戶擁有私家車,體現了改革的成效。
(8)中山市從2004年10月1日啟動公務用車改革,以貨幣化形式發放公務崗位交通補貼,正處級定額補貼最高2800元。首先進行車改的是139個市直機關單位,之后逐漸擴展到公檢法以及事業單位。據統計,中山車改第一年就為政府財政“減負”2200萬元,2009年中山則干脆暫停了公務用車購置。車改當年,不少公務員參與公務車拍賣,直接把單位的公車買回來作私車,如今大多數科級干部都有小車。
(9)2004年中,惠州16個市直單位和大亞灣區作為試點單位正式取消單位的公務用車,按級別給個人發放交通補貼,隨后在全市全面鋪開。據改革前后的統計測算,通過減少公車數量,市級機關公車從567輛減到127輛,三年內不用購買新車和每年不再新增50名司機等三項將每年節省開支2500萬元。車改后,大部分公務員購車自用。一位干部說:“改革之初,被取消了專車很不適應,很不習慣。改革之后,自己購買了小汽車,一家共享,用車公私分明,用私家車上下班,節假日外出,心安理得。”
(10)國外及地區公車管理對策借鑒。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在公車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借鑒他們這些成熟的做法及經驗,對于加強我國公車管理與改革,縮減公車消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據對日本、英國、德國、瑞典、芬蘭、美國、印度、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公務用車管理情況分析和研究,他們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鑒:
對公務配車和公車標準及適用范圍有嚴格規定。一般只有內閣部長可以配備專車,但也僅限于執行公務,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動一般乘用私家車,并且部長的配偶或伴侶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車進行私人活動。香港特首董建華離任后的當日,便不再乘坐公車。
對公車使用全過程實行嚴格的管理。公車由專人保管、維修,保證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輛公車都有用車登記卡,卡內詳細記錄起始時間、地點、行程、油耗、計費等信息,登記卡定期上報主管部門,車輛使用完畢及時交回車庫。并且嚴格執行因私用車的收費制度,倡導為納稅人節省開支的理念。
對公車使用情況實行科學監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由指揮中心對公車實行智能化的實時監控,并在每輛公車上分別安裝帶有“公務”和“私用”雙按鈕的計程器和代碼發射器,任何人用車都必須先按下其中一個按鈕,使得監控中心能及時地掌控全部用車情況。
鼓勵私車公用。對于使用私車或公交車等執行公務的工作人員,實行按行駛里程或票據給予一定補貼。
重視社會輿論對公車使用的監督。所有公車都會貼上特殊標志,便于公民對政府實施監督。法國曾有一位部長因公車私用被拍照(因公車有標志),囿于社會輿論壓力,被迫辭職。
【核心觀點】
(1)我國的公車改革尚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公車改革探索面臨“政策不明確”的難題。由于中央對公車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確的指導意見和操作原則,使得長期以來公車改革只是在少數部門、少數地區自發并分散地進行。這種狀況所造成的后果:導致一些地區和部門的車改模式、適用范圍、公車管理、補貼標準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給國家對公車統一監管造成了不便;對未進行公車貨幣化改革的地區和部門,會因為無政策可依或操作難度大而推遲或拒絕公車改革。
(2)加強公車管理與改革,應在客觀地總結我國公車改革地區及部門實踐經驗基礎上,深入分析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借鑒國外公車管理的經驗,綜合考慮公務活動需求、財政支出成本、行政運行效率、預防和遏制腐敗、社會承受能力、節能減排降耗等因素,進一步理清改革思路,實事求是地積極穩妥推進。以逐步建立與我國國情相符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體制相統一的公車管理新機制。
(3)嚴格強化對確需保留公車的監管。嚴格公車編制和配置標準;對公車實行統一車牌標志,統一噴涂車體,統一標明使用單位和舉報監督電話,便于社會監督。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或在公車上安裝行駛記錄卡。
(4)公車出行要登記時間、事由、目的地、里程,乘車人和司機要分別簽字,公車用后一律入庫,并定期公布用車記錄;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將對公車使用的監督納入到紀檢監察工作的范圍,將交通補貼經費的發放納入審計監督范圍,提高公車使用效率和監管水平。
(5)建立健全與公務員績效考核相配套的規章制度。細化對公務員勤政廉政表現的日常考核指標,避免車改后公務人員因吝惜交通包干費而不愿意外出執行公務等現象發生。
(6)采取積極措施,鼓勵“私車公用”。允許經常性私車公用人員報銷一部分費用或給予適當補貼。同時,妥善安置好司勤人員。可通過組建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管理、企業化運行的機關出租車隊的方式,為原有編制內司機提供就業崗位,為其他司機提供就業機會,避免出現新的失業群體,減少社會震動和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