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09年年底,一場哥本哈根會議,讓“低碳”、“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等字眼深入人心,中國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這一切猶如一聲發令槍,新能源產業加足馬力前行
回眸2010年,我國新能源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而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則是新能源產業中的明星。
在風電方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年中,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超3000萬千瓦,提前10年完成了我國此前規劃的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3000萬千瓦的目標。到2010年年底,中國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3500萬千瓦,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也是中國官員首次公開承認中國風電總裝機將躍居全球第一。
光伏發電領域也頻傳佳音。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光伏電池和組件出貨量在4GW(千兆瓦),預計2010年則突破7GW,同比增長75%以上。
但在光伏企業大舉擴張狂潮背后,不少專家對產能過剩略表擔憂。雖然政府以及企業對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熱情不減,但是相比較之前,2010年的新能源產業正在以一種較為理性的勢態發展。
【觀點】
盈利難題待解
2010年11月,國家財政部對外公布已經取消總計54兆瓦的39個2009年的金太陽工程項目的補貼資格,其中包括無錫尚德、BP、阿斯特等國際光伏巨頭擔任業主的工程。“圈”而不建是財政部取消補貼資格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光伏企業看來,之所以沒有繼續推進“金太陽”示范工程建設,投資與回報很難持平、暫時看不到明顯的經濟回報是主要因素。雪上加霜的是,在盈利難的同時,特許項目招標頻出低價。實現并網以及確定上網電價已成為新能源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上網電價法被業內認為是最有效、也被歐美國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此外,核心技術的缺乏也是限制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大技術難題。
央企VS民營
與此同時,在各類新能源招標中頻現的另一特點就是央企以低價集中中標的現象。有分析指出,央企不惜血本就是為了率先進入新能源產業,從而擁有話語權。讓一些央企低價中標,并承擔一定時期內的經營風險,也是協助整個行業逐步過渡到合理成本區間的一種思路。但是,只有讓民營企業大規模地進入到新興產業,按照市場機制充分競爭,才能知道價格的底線,更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雙方的這種激烈競爭在資本市場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由于一些新能源行業存在快速擴張的問題,一旦站上資本平臺,或將導致行業面臨更為慘烈的寡頭競爭。
后續政策可期
“十二五”期間的新能源政策將告別單純靠政府補貼來推動行業發展,強制性、懲罰性措施也將被納入政策考慮范疇。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新能源恐怕還停留在概念上,且由于上網電價等問題不能解決,明年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矛盾可能會進一步激化。同時,一直以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主要用來“發電”似乎成為思維定式,而“十一五”期間,以“發電”為目標的新能源開發一路走來卻面臨并網瓶頸的突出問題。因此,“十二五”期間不妨換個思路,鼓勵非電新能源的開發,鼓勵新能源產品化,而不是單在“發電”這條路上走到交通堵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