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少國家陸續提出并實踐多種替代常規農業的模式,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生態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織、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和持續性的特點。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我國生態農業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理論基礎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生態學、經濟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還不夠深透。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農學、生態學、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2.技術體系不健全。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其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3.政策措施不完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4.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強。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另外,盡管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5.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加入WTO,既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中,農業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6.組織建設不足。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獨立而片面,造成其某些方面的決策過于狹隘。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不足的問題。
7.推廣力度不大。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其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二、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1.完善保障體系。保障體系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財政投入,建立生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生態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2.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生態農業注重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農業清潔生產,提倡在信息化基礎上組織農業生產。因此,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實施生態農業的基礎,而加速這些技術成果的轉化則會極大地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考試大網站整理
3.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取向,也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籌措發展資金,并結合當地資源優勢,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便于區域內相關產業之間的耦合;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會加快農業產業化升級,兩者相互間協同發展,必將促使我國農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健全激勵機制。要重視生態農業關鍵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推廣工作,加大對農民建設沼氣池、購置秸稈還田機械、測土配方施肥的財政補貼力度,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戶和龍頭企業給予貸款支持。建立和完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標識制度,鼓勵公眾購買生態農業方式生產的農產品。
5.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國外在發展生態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有選擇地吸收其成功經驗,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方法和農業生產技術,同時結合我國已有的生態農業理論與技術,形成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和技術體系。農業生產還要積極與國際標準化接軌,推動生態農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