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況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令人擔憂,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國家生態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態赤字擴大,消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物種資源破壞,制約人類社會長遠發展。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生命財產重大損失。
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長期沿襲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同時,一些地方的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薄弱,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護,也是造成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
2.近年來,重要文件的相關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三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另外,“十一五”綱要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提出的要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與生態安全息息相關的還有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即:(正靈樊政公考名師團隊)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主要論述為:
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污染專項整治,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重點搞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補償機制,強化企業和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加強環境監測,定期公布環境狀況信息,嚴肅處罰違法行為。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所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報告中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比2000年翻兩番。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3.我國生態安全面臨危機主要有以下5方面重要的表現:
1.環境污染是破壞生態平衡、危及生態安全的首要元兇。
2.水資源匱乏,利用率低,水體污染嚴重。?
3.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加劇。?
4.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5.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入侵,生態失衡。?
4.在節能環保方面,重點要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并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標準。
新上項目必須進行能源消耗審核和環境影響評價,不符合節能環保標準的不準開工建設,現有企業經整改仍不達標的必須依法停產關閉。
二是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十一五"期間,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今年要關停1000萬千瓦;五年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億噸、落后煉鋼產能5500萬噸,今年力爭分別淘汰3000萬噸和3500萬噸。加大淘汰水泥、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等行業落后產能的力度。
三是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
加強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化工、建材、建筑等重點行業,以及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實施低效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等重點節能工程。堅持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四是健全節能環保政策體系。
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價格、財稅、信貸等經濟手段,促進節能環保工作。深化重要資源性產品價格和排污收費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五是加快節能環保技術進步。
積極推進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標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有利于節能環保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
六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
增加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及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繼續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業和城市污染物向農村擴散,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七是強化執法監督管理。
八是認真落實節能環保目標責任制。
抓緊建立和完善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