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背景:
農村基礎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仍然還很薄弱,在相當一些地區的農村里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青壯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學現象仍很嚴重,這種情況與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有很大關系,要改善農村教師的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加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而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10月15日所作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把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城鄉教師編制標準不統一,農村比城市低。按照現行教師編制標準,農村初中、小學的教師每人負擔學生數分別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學為13.5人、19人。而農村地廣人稀,學校規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區還大量存在著分散的教學點,據統計,全國目前約有10萬個教學點。
二、邊遠、貧困地區、山區教師依然緊缺。有些地方則是由于財政困難或財政供養人員超編,即使有編制也不聘用公辦教師,而是低薪聘請代課教師,很多地方代課教師的工資不到公辦教師工資的1/3。據教育部統計,全國農村尚有36萬名代課教師。
三、農村教師的年齡、學科結構不合理,在職培訓機制尚需完善。教師年齡偏大的問題,在有的地方比較突出,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正面臨著年齡斷層。在學科結構方面,農村學校的外語、音體美教師嚴重不足,一些課程無法開設。還有相當一批教師,長期缺乏培訓,知識老化,難以承擔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組織城市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要嚴格控制城鎮中小學教師的編制,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的比例,積極促進城鎮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定期地選派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交流任教,并且統籌安排好其他層次的教師到當地農村執教的工作。對于繼續補充的新教師,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嚴格實行公開招聘的制度,優先滿足農村中小學的需要。
二、積極地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有一些地方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云南省的紅河州,是政府由上一級財政來設置在農村邊遠貧困地區設置特色崗位,由上一級別財政直接支付教師的工資,吸引優秀的人才到邊遠地區任教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積極鼓勵各地適應人口變化跟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新情況,抓住建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的契機,探索新機制。要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在農村邊遠地區師資緊缺的學校設置一定數量的崗位,公開招募優秀的大學生到農村學校任教。
三、積極鼓勵并且組織落實高校畢業生支援農村教育。按照18號文件,就是關于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任教的意見,采取得力措施,實現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跟大學生支援西部志愿計劃,各級行政部門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實現好這兩個計劃。同時積極引導、組織、促進高校畢業生服務農村教育。同時要選派一定數量的高校尤其是師范學校新聘的教師到西部任教,把這個同時作為鍛煉高校青年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組織師范生實習執教。師范學校要組織高年級的師范生到農村實習執教,在農村建立實習機制,積極探索實習執教多種有效途徑。在這方面西南大學先走一步,做出了表率,江西師大等等也做得很好,他們的做法值得推廣。
五、積極開展多種途徑的執教活動,組織開展短期執教等多種形式靈活有效的執教活動。包括特色活動講師團,城鎮骨干教師到農村代教、執教等等,還有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的手段把優秀教師師范課的課件送到農村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