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因“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傳言,我國從3月14日開始出現搶鹽苗頭。東部沿海的紹興、上海,成為此次我國搶鹽風潮的始發地。之后,隨著網絡信息的擴展傳播,數天之內,搶鹽風潮席卷我國大江南北。面對這樣的情況,有關單位和專家通過各路媒體紛紛做出回應來進行辟謠。然而這一場搶購食鹽的群體性恐慌,似乎還在憑借慣性向前發展。
地方的搶鹽潮引起中央的重視。3月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緊急發文稱,我國食用鹽等日用消費品庫存充裕,供應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擊擾亂市場行為。中國鹽業總公司同時啟動應急工作機制,加強生產組織和銷區市場管理,確保食鹽供給。
隨后,包括北京、江蘇、浙江、廣東、海南、上海等多地緊急部署穩定市場措施,并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保障食鹽供應措施及澄清謠言。
隨著搶鹽事態嚴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于3月17日下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開展市場檢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18日晚,各地的搶鹽風波逐漸趨于平靜。
【恐慌原因】
恐慌心理,是指人們在面對想象或現實的威脅時所產生的特定心理反應。它有個體性恐慌與群體性恐慌之分。在危機事件中,人們不合理與不合作的行為反應,就是典型的群體性恐慌的心理表現。
社會生活中,具有威脅性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往往是引發群體性恐慌心理的重要原因。如SARS和禽流感等波及范圍較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就曾導致相當程度的群體性恐慌心理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常常引發群體性恐慌,主要原因有:
第一,突發性公共事件對人們具有可能的危險性和威脅性。一種突發性公共事件只要有可能對人們的生命、財產或利益形成威脅,就有可能引起恐慌心理。
第二,突發性公共事件往往伴隨著大量不確定或模糊信息的廣泛傳播,如流言和謠言等。這樣的傳播會導致人們對于危險性或威脅性的錯誤評估,尤其是對于危險性和威脅性的放大評估。
第三,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由于信息傳播的混亂和不暢通等原因,往往會導致個體環境控制感的喪失。一旦處在自己不能控制和預測的環境中時,恐慌心理就會油然而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恐慌心理是人們進行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但是,過度的恐慌反應,常常會導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為嚴重的消極后果。經驗顯示,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許多損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們的過度恐慌導致的。
【應對措施】
應對與控制群體性恐慌心理的渠道有多種:
首先,準確、及時、權威的信息披露,對降低恐慌情緒有重要作用;
其次,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掌握解決危機的策略有助于消除恐懼情緒,所以,應通過多種方式向人們宣傳普及避免事件危險和危害的相關知識;
最后,專業的心理干預技術和措施,對于個體與群體恐慌心理的消除都是必要的。
【群體性恐慌考驗社會管理能力】
我們的國家,國土廣大、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的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突發性事件甚至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方式、所帶來的危機程度各異,如何在危機發生之前提前準備行之有效的行動預案,如何在危機發生之時冷靜科學地分析情況、思考解決辦法,如何在危機之后處理好善后問題以及總結經驗教訓都是對社會管理水平的嚴峻考驗。
以這次“食鹽搶購”事件為例,各地政府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通過媒體及時地作出了合理應對,抓住了“謠言止于公開”的要點,比較快速地做出了有效反應。這類由謠言所引起的群體恐慌,因為在現實因素上不具備實質性威脅,群眾情緒在事實面前能夠更快地得到安撫,謠言也會在客觀事實和科學解釋公開傳播之后遭到破除。
面對現實性危機事件,如自然災害、工程事故等引發的群體性恐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相關資源才會得到更妥善的解決。
相對于具體的處理危機能力,在解決群體性恐慌問題上,我們還要致力于提高前文所提到的“社會安全感”與“科技素養”兩方面水平。這兩個因素往往在現實問題中起到巨大作用,然而對它們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迅速見效,是一個相對漫長的系統工程。
同時,在面對群體性恐慌事件,政府的公信力同樣會受到現實的檢驗,政府公信力的建設同樣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在每一次成功處理危機之后都會得到增強。
作為媒體,在群體性恐慌事件中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越多負責任講原則的媒體,在遇到群體性恐慌事件的時刻往往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度過危機。
在經濟發展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期、自然災害多發期,面對可能發生的群體性恐慌,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