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是21世紀中國給予世界的一個承諾,也是給中華民族以及我們的炎黃子孫的一個承諾。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能源和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供需緊張的資源約束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凸顯,能源利用率低效也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近年出現的電力、石油、煤炭緊張狀況已經向我們發出了預警:現有資源已經難以承受經濟快速發展之重,我們的生存環境越發“退化”。因此,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家園是我們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向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之路勢在必行,而且是解決當前能源緊缺、減少污染與改善環境的最好途徑。
今天,在我們大談GDP時,卻很少有人想到 綠色GDP,很多企業確定了自己長遠的經濟發展目標,卻很少引導企業把自己的發展戰略、技術進步和環境保護聯系到一起,企業很少借助高新技術成果來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促進企業利潤的增長。當他們看到這樣的數據時,也該換一種思維了。“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4.4%,而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占到世界消費量的7.4%、31%、30%、27%、25%和40%。‘十五’期間,我國GDP年平均增長9.5%,而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如果到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就要超過30億噸,石油消費70%靠進口。城市空氣質量污染嚴重,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情況更不容樂觀。
形成這種局面的關鍵點就在于對效益與環境關系的認識是錯誤的,在單純的獲利者看來,改善環境就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其實不然。“好的環境不光是免費的”,更是能創造出無限的“效益與財富”,因為“陽光、空氣、水源”是人類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元素。
有效解決效益與環境的“矛盾”,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真正把節能減排作為硬任務來抓。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和問責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節能減排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把節能減排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作為政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調控力度。把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通過嚴格的土地、信貸、項目審批、進出口關稅和配額、差別電價等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過快增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全面實施節能工程和水污染處理、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等減排工程。
三是加快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建設。加快制定、修訂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法等節能減排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節能減排的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強制實行能源審計和清潔生產審核、限期整改、經濟重罰、追究領導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四是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制約節能減排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利用經濟手段激勵引導企業節能減排。將節能減排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企業自覺地實施引進新技術、改造舊設備、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等節能減排行動。
五是,推進節能減排科技進步。增加財政投入,設立專項科研資金,加大節能減排的科技攻關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
六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大量消耗、大量生產、大量廢棄、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資源最優利用、循環利用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
七是把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情況與循環經濟的實現情況以及當地環境保護情況納入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體系;
八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節能減排行動中來。節能減排不僅是企業和政府的事情,還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通過廣泛的新聞宣傳,使全社會了解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國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的節能環保意識,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從而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
九是要大力加強替代性能源的研究,緩解對碳資源的依賴性,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是要“酸雨毒霧”還是“藍天碧水”,是只要單純的經濟指標,還是綠色經濟指標,是當前中國人必須認真面對的兩個問題,惟有妥善解決低度資源消耗、適度消費,并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才可能實現科學發展,環境友好與生態文明大發展,才有機會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