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周末的一次大堵車促使輿論焦點對準了北京等大城市的堵車問題。最近,包括幾位國務院參事在內的專家也就緩解大城市擁堵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建議。
【思路點評】
緩解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不能只針對私家車等社會車輛,公車的治理與改革絕不能成為治理的死角,二者不可偏廢其一。
【答題框架】
1.對于城市擁堵因素中公車和私車各自應占的比例,目前沒有也很難做出精確的估算。但是人們對公務車輛使用強度高、特權車加重擁堵等頑疾早就心存不滿。
2.以公務車改革為突破口,不但可以有效緩解大城市的擁堵問題,還有利于促進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和作風的轉變。
3.長期限行又不影響辦公效率的,應按規定拍賣減負;公務車維修保養費用過高的,應當包干定額。總的原則是在有限的道路面積上,不但要降低公務車的數量,還要嚴格控制、監管其使用頻率、效率和成本。力爭讓各級公務員乘公交出行、騎自行車出行成為一種風氣,成為公交出行比例中最先提高上去的部分。長遠看,應當堅決深化公務車改革,通過嚴格管理杜絕公務車成為特權車;應當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加大公車改革步伐,嚴控公務車數量,使公務車數量逐步減少。
很多機關的公務并非一定要坐著公務車才能辦,短途騎車、步行,遠途則乘公交或者拼車,公務員必須把公事乃至私事一定要駕、乘公車去辦的潛規則丟在腦后,這是政府機關轉變作風的重要一環。作為公務員,更有責任在公交出行上率先垂范。
4.對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幾點建議:
(1)堅持交通規劃先行,積極疏解城市功能,著力減少不必要的交通發生源和吸引源。
(2)加強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建立公交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開展交通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全社會倡導“綠色出行”。
(3)重視解決影響公交吸引力的相關問題,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效率。
(4)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小汽車出行向公共交通和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轉移。
(5)積極推動慢行交通建設,努力促進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回升。要給予自行車交通以更多的路權,盡快著手恢復城市自行車交通網絡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