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物價問題無疑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它的每一次上漲都牽動著政府和百姓的神經,去年六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將“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作為突出問題之一,隨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將“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任務之一。
二、導致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1、世界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加大了通脹壓力。全球經濟日益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美國在去年第二季度已經重拾增勢;日本經濟雖然受地震的影響較大,但復蘇的形勢良好;歐元區經濟發展態勢明顯好于預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其中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增速尤為突出。在全球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情況下,供應限制因素增強,通脹風險增大。
2、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我國經濟的高位運行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驅動非常強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刺激社會總需求上升,推動物價上漲。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勞動工資水平上升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大,一方面將直接抬高企業成本和產品成本,誘發成本推動型通脹;另一方面,將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導致需求推動型通脹。
3、固定資產價格持續上漲,投資高位反彈壓力較大。 房價雖不直接計入CPI,但房價持續上漲將通過房租、水暖費、裝修材料等項目傳導到CPI之中。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平臺上,而且投資反彈的趨勢比較明顯。在利率偏低、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企業盈利大幅增長、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推動等基本因素沒有根本性改觀之前,投資反彈的壓力較大。
4、消費增長勢頭明顯回升。根據歷史數據,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中的40%左右將逐步轉化為消費資金,近幾年高速增長的投資資金必然釋放出巨大的消費能力,而強勁的出口也會提高企業的效益和就業崗位,另外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將共同促進消費增長。
5、食品價格上漲有蔓延之勢。受國際糧食庫存下降、國際價格傳導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國內糧價有可能繼續保持小幅上漲趨勢。而糧食又是食品生產鏈的源頭,能在較大程度上決定食品價格的走向。
6、市場流動性充裕,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物價上漲終究可以歸結于貨幣現象。由于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導致經由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持續多增。充裕的資金終將會形成購買力,促進物價水平上揚。
7、國際原油價格和主要有色金屬高位波動的影響。去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震蕩盤升,國內三大石油巨頭要求成品油漲價,油價的調整,使得我國CPI受到直接影響,并成為通脹的主要壓力之一。
三、緩解物價上漲的關鍵之策:
1、確保市場供應,促進價格穩定。進一步落實扶持農業生產的各項措施,保持農業穩定發展。把握好儲備糧油糖投放力度,落實好小包裝成品糧油儲備制度。抓好冬季蔬菜生產,增加越冬蔬菜供應。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加大新疆棉外運力度。繼續實行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和鐵路運輸價格優惠政策,保障化肥生產供應。組織好煤炭生產供應,優先保證發電用煤運輸,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和企業正常生產電力供應。增加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產量,確保敞開供應。
2、完善補貼制度,安排好困難群眾生活。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增加對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生食堂的補貼。各地區要盡快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逐步提高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和最低工資標準。
3、增強調控針對性,改善價格環境。繼續落實治理和規范收費的各項規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把握好政府管理價格的調整時機、節奏和力度。保持天然氣價格穩定。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措施。
4、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整頓主要農產品收購秩序,嚴格糧食收購資格審核,加強糧食收購資金監管,取締無照收購、無證加工棉花的行為。關停違規建設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加強農產品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抑制過度投機行為,取締非法交易。健全價格監管法律法規,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執法,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行為。完善價格信息發布制度,穩定社會預期。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協調配合和督促檢查,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