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發展”背景:
中醫藥(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慣例,中醫藥泛指中華民族傳統醫藥,包括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以下統稱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以滿足時代發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我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新形勢下,中醫藥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重視。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要堅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都將中醫藥列為重點內容,中央財政對中醫藥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可以說,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中醫藥系統正在認真貫徹中央關于衛生和中醫藥的方針政策,抓緊落實中醫藥各項規劃和任務。
十七大報告中,總書記總書記強調:“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把中醫藥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解決我國廣大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醫療保健作用。在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和覆蓋范圍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和成本是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醫藥具有易于普及和“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能夠為民眾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保健服務,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將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模式。
二、實現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中醫藥產業是我國擁有資源優勢和知識優勢的傳統產業。挖掘傳統醫藥寶庫,推動其創新發展,培育以中藥為基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健康產業,將對提高中醫藥市場份額,發展中藥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扶助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調整醫藥產業和產品結構,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綜合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對世界有所貢獻。作為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領域,中醫藥系統性和復雜性等關鍵問題的突破,將對生物醫學、生命科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和新學科的產生,使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現代人文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中醫藥醫療保健模式和價值觀念得到傳播,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新貢獻。
“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中醫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歷史、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中醫學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學的成果而始終保持著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方式,相對于現代醫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顯得發展比較緩慢,還不能很好滿足現代生活條件下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醫藥還未能進入醫藥保健主流市場,其醫療價值和市場潛力亟待挖掘。
二、中醫藥現代產業基礎不強。總體來看,缺乏優質高效的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中藥產業鏈尚有待完善,中藥農業剛剛起步,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合理利用及相關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中藥工業生產工藝和工程化技術落后,生產效率和綜合利用能力相對低下,缺乏標準化的專用制藥工業裝備;中藥商業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藥出口以原料為主和依賴老品種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觀,中藥產品在發達國家進行藥品注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而“洋中藥”返銷進口有增長趨勢。
三、中醫藥現代科學基礎薄弱。中醫以整體、動態和辨證的思維方式認識生命與疾病的復雜現象,但用傳統概念表達的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難以被現代社會普遍理解和接受;復方中藥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等現代研究一直沒有突破;適合自身特點的研究、評價方法和標準規范體系尚未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制約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而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和資金優勢,已經開始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醫藥,這無疑是一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