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背景: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推進經濟適度增長、繁榮市場、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工業協調發展、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推進經濟結構和產業技術升級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對實現我國“十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由此帶來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金融部門為降低“道德風險”,必須加大審查監督的力度,而中小企業貸款“小、急、頻”的特點使金融部門的審查監督成本和潛在收益不對稱,降低了它們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積極性。同時,我國中小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上,很多中小企業仍實行家族式管理的企業治理結構,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識淡薄,加大了貸款風險,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二、經營管理者素質不高,技術人才匱乏。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人才的優勢,尤其是技術骨干人員的主動精神和創新意識。但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不強,難以吸引人才,也難以支付人才的高額待遇。同時,部分企業管理者觀念保守,缺乏謀發展、思進取的創業意識和充分挖掘市場潛能和利用市場信息的能力,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三、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多年來,國家一直強調發展大企業,大企業在融資、稅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有諸多優勢,而中小企業在這些方面得到的支持相對較少。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能夠激活市場競爭,增進效率。從經濟學上看,完全競爭是最有效率的市場形態,而完全競爭的條件之一就是市場存在眾多的企業。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的參與市場競爭,能提高市場的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實踐證明,中小企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企業趨向于以資本代替勞動,而中小企業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要吸納者。此外,中小企業還以其特有的靈活性,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一直是困繞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村市場就難以啟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受到制約。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私營、個體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更是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方向,大大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一、拓展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動力。鼓勵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注意信貸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保證貸款質量的同時,切實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同時建立多種資金來源、多種形式參與、多層次結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擔保覆蓋面,簡化手續,降低費率,完善風險分擔和商業化運行的機制。
二、鼓勵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落實國家有關創業的優惠政策,支持社會各類人員創辦中小企業,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開發新產品,采用先進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并引導、促進中小企業利用科研成果,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搭建中小企業的人才引進平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實現科技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政府要牽頭定期舉行人才招聘會,積極為中小企業搭建平臺,引進人才;對于進入中小企業發展的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使企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鼓勵民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技術院等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此外,中小企業自身也要完善制度,健全治理結構。中小企業要主動推動自身制度多元化和社會化,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規范財務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財務狀況的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同時培育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培育企業家的信用意識,打造誠信企業,建立信用信息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