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為走出就業艱難的困境,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但是有了創業的熱望,要使創業成功卻并非易事。
一份針對700余家用人單位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在“非常重視”的選項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責任感和事業心(占78%)、科研和創新能力(占70.2%)、思想品德修養(占68.6%)和專業基礎知識(占65.2%)。
長久以來,“知識就是力量”廣為流傳,人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智力的重要性。于是,20世紀初,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后來,人們又發現個體的成就不僅取決于智力因素,還取決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于是,20世紀末期,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最近,又有學者把行為、操作、技術、技巧、創造力、實踐力等方面的品質從情商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的評價維度,并稱之為行商。類比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行商用AQ(Action Quotient )表示。行商概念的提出,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對于扭轉應試教育下重分數而輕實踐能力的傾向有著重大意義,對于改變現行高等學校課程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提升學力才能促進就業與創業
當前絕大部分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措施都是從外在環境和配套措施著手考慮的,而最終能否實現就業和創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內因,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對于培育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來說,當務之急是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而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
對畢業生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是學力而非學歷。學力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總和,就是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理解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而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學習經歷。簡言之,學歷就是一種憑證,而學力才是個體真正的才能與實力。
現在的用人單位錄用人才再也不是簡單地依據學歷和文憑,而更看重內在的素質和能力。問卷調查透露出一點:畢業生學力的高低越來越成為用人單位的首要的用人標準。
——學力是知識能力與發展潛力的統一
在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今天,用人單位越來越關注雇員的發展潛力和后勁,而不是當前的已有能力和知識。學力包括基礎學力和發展學力,并不局限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還包括繼續學習,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學歷作為學習經歷的一種記載憑證,反映的最多只不過是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而無法衡量以后的發展潛力。一位沒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學歷者很可能走向社會后成為停滯不前、坐享其成的人。當前,學歷在就業市場上已退出“硬通貨”的范疇,最終起作用的是應聘者本身的素質與能力而不是學歷。
不依學歷來評價、選擇求職者,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用人單位擇才的通行標準。用人單位在面試中往往會問“你能為我們單位創造什么效益”或“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具有什么學歷,同樣,創業基金所關心的是你以后能有什么開拓和創造,而不是今天你擁有了什么學歷。因此,無論是對求職者來說還是對創業者來說,如何提升自己的學力將日益重要。
——智商、情商、行商的貫通打磨出真實的學力
當前許多大學畢業生并不缺乏專業知識,但是知識并不等于智慧和能力。正因如此,用人單位往往首先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然后才是專業知識。一般來說,經過多年學習,大多數學生具備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關鍵問題是如何靈活運用知識,如何把已有知識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加以重新組織和發揮。知識的運用和創新并不僅僅取決于個體的智商,而且離不開情商和行商。
在現有考試制度下,學歷高低往往取決于學業成績的好壞,而學業成績的高低又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智商和努力程度,因而,只有個體的智商才會通過學歷反映出來,情商和行商的高低與學歷的高低并無關系。這樣,高分低能者勝行也就在所難免了。京佳認為,我國教育的考評制度沒有從單純關注智商向同時關注智商、情商和行商轉變,而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卻從單純重視學歷水平轉向了重視學力水平,即用人單位從自身需求出發,要求雇員的智商、情商和行商能協調發展。從而出現了高學歷人才飽和而高學力者依然奇缺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為走出就業艱難的困境,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但是有了創業的熱望,要使創業成功卻并非易事。 一份針對700余家用人單位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在"非常重視"的選項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責任感和事業心(占78%)、科研和創新能力(占70.2%)、思想品德修養(占68.6%)和專業基礎知識(占65.2%)。
長久以來,"知識就是力量"廣為流傳,人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智力的重要性。于是,20世紀初,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后來,人們又發現個體的成就不僅取決于智力因素,還取決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于是,20世紀末期,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最近,又有學者把行為、操作、技術、技巧、創造力、實踐力等方面的品質從情商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的評價維度,并稱之為行商。類比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行商用AQ(Action Quotient )表示。行商概念的提出,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對于扭轉應試教育下重分數而輕實踐能力的傾向有著重大意義,對于改變現行高等學校課程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提升學力才能促進就業與創業
當前絕大部分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措施都是從外在環境和配套措施著手考慮的,而最終能否實現就業和創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內因,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對于培育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來說,當務之急是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而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
對畢業生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是學力而非學歷。學力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總和,就是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理解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而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學習經歷。簡言之,學歷就是一種憑證,而學力才是個體真正的才能與實力。
現在的用人單位錄用人才再也不是簡單地依據學歷和文憑,而更看重內在的素質和能力。問卷調查透露出一點:畢業生學力的高低越來越成為用人單位的首要的用人標準。
——學力是知識能力與發展潛力的統一
在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今天,用人單位越來越關注雇員的發展潛力和后勁,而不是當前的已有能力和知識。學力包括基礎學力和發展學力,并不局限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還包括繼續學習,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學歷作為學習經歷的一種記載憑證,反映的最多只不過是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而無法衡量以后的發展潛力。一位沒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學歷者很可能走向社會后成為停滯不前、坐享其成的人。當前,學歷在就業市場上已退出"硬通貨"的范疇,最終起作用的是應聘者本身的素質與能力而不是學歷。
不依學歷來評價、選擇求職者,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用人單位擇才的通行標準。用人單位在面試中往往會問"你能為我們單位創造什么效益"或"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具有什么學歷,同樣,創業基金所關心的是你以后能有什么開拓和創造,而不是今天你擁有了什么學歷。因此,無論是對求職者來說還是對創業者來說,如何提升自己的學力將日益重要。
——智商、情商、行商的貫通打磨出真實的學力
當前許多大學畢業生并不缺乏專業知識,但是知識并不等于智慧和能力。正因如此,用人單位往往首先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然后才是專業知識。一般來說,經過多年學習,大多數學生具備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關鍵問題是如何靈活運用知識,如何把已有知識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加以重新組織和發揮。知識的運用和創新并不僅僅取決于個體的智商,而且離不開情商和行商。
在現有考試制度下,學歷高低往往取決于學業成績的好壞,而學業成績的高低又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智商和努力程度,因而,只有個體的智商才會通過學歷反映出來,情商和行商的高低與學歷的高低并無關系。這樣,高分低能者勝行也就在所難免了。京佳認為,我國教育的考評制度沒有從單純關注智商向同時關注智商、情商和行商轉變,而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卻從單純重視學歷水平轉向了重視學力水平,即用人單位從自身需求出發,要求雇員的智商、情商和行商能協調發展。從而出現了高學歷人才飽和而高學力者依然奇缺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