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8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新生開學。當天,該校公布的一個統計數據引起媒體的注意——從2002年至2010年,該校本科新生中農村戶籍學生的比例一直穩定在30%以上。而今年,這一比例首次跌破30%,只有28.26%。
2011年6月中旬起,北京陸續關停24所打工子弟學校,大興、朝陽、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學校相繼收到關停通知,涉及近1.4萬名學生。8月16日,北京市教委召開新聞通氣會稱,已經制定和采取了學生分流方案。就打工子弟學校關停后學生安置問題,北京市教委明確表示“保證不讓一個就讀的學生失學”。
【意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興盛,教育為先。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促進教育公平,讓孩子們同頂一片藍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這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工程。
【原因分析】
首先,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約。盡管近年來教育投入大幅增長,但是與教育發展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制約了教育條件的改善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其次,資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目前,城市和發達地區集中了大多數優質教育資源,而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則相對稀缺。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學校占有的資源也存在巨大差距。雖然國家已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加劇著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再次,制度改革滯后的掣肘。目前,我國教育發展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完全消除,一些促進教育公平的機制還未建立。例如,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缺少同一標準;教師合理流動制度、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機制還不完善;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造成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更加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投資”,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造成優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凸顯,使教育公平問題更加突出。
【具體措施】
第一,著力促均衡,有效緩解“擇校熱”。破解擇校難題,根本在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應進一步加快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校舍、設備、圖書、體育場地等硬件。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配足配齊農村、薄弱學校合格教師,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學水平等。規范升學入學。應按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布情況,科學劃定學校服務范圍,合理分配招生名額,通過規范升學入學,不給擇校留機會。禁止公辦學校開設“實驗班”、“占坑班”,杜絕以任何名義收取擇校費,切斷錄取擇校生與獲得利益的聯系。
第二,強化“兩為主”,惠及“民工娃”。 政府為主導。應該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納入區域教育管理體系,指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做好接收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公辦唱主角。應擴大公辦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提高公辦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禁止收取借讀費。民辦補缺口。發揮民辦校拾遺補缺的作用,應建立健全以接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校的審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將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納入本地規劃,幫助改善辦學條件。制定具體辦法鼓勵公辦校對民辦校結對幫扶,組織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輪流支教,鼓勵社會各界向其捐資助學。
第三,加快補短板,破解“入園難”。必須堅持公辦、民辦并舉,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園,鼓勵優質公辦園舉辦分園或合作辦園,支持街道、農村集體開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賦予在審批登記、分類定級等方面與公辦園同等地位,引導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城鎮小區應按規定配建幼兒園,新建小區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
第四,實現應助盡助,資助寒門學子。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包括“獎、助、減、免、貸”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完善這一體系,把各項資助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確保每一個學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