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制定逐年削減公車的計劃,不如把多余的公車拍賣,把節省下來的開支,全部用于購置校車。不但要讓校車成為“公車”,還要成為真正的“特權車”。
11月16日早晨,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該鎮某幼兒園接送孩子的校車與一輛運煤貨車相撞。據初步核定,事故造成18名幼兒、一名司機及一名陪護教師死亡,44名幼兒受傷,據悉,該校車核載9人實載64人。
又是一起慘烈的校車事故!18個小小生命,他們承載著父母多少期望,給18個家庭帶來多少歡樂,可誰曾想到,孩子們早晨快樂地與親人的告別,竟成為永訣,是何等錐心之痛!
校車超載引發事故頻頻,可大量血的教訓似乎撼動不了相關部門麻木的神經。以正寧事故為例,出事的校車,超載早非一兩次,幼兒園向家長收取不菲的校車費,卻提供了極其劣質的服務,對此,教育部門長期不聞不問,交管部門也不查不管,正寧相關公權部門對于孩子的安全,表現出驚人的冷漠。
當地交警部門負責人對央視稱,初步判斷校車司機逆行。一個要對幾十名孩子生命負責的校車司機,卻膽敢在交通安全狀況惡劣的鄉村公路上逆行,司機的素質和駕駛水平可想而知。這樣的低素質司機是如何上崗的?幼兒園有沒有認真地篩選?教育和交管部門有沒有把關?
每一起校車事故背后,都有學校對學生安全責任的失守,都有當地公權部門的長期不作為,這幾乎成為一個定式。而中國的校車也可謂五花八門,農用三輪車、小型面包車、中巴等安全保障較差的車輛幾乎成為主流,而校車管理模式更是混亂不堪,有學校購買,政府租用,有家長合租等等。從國家層面,建立完善的校車制度,給孩子們安全的依靠,卻始終是一個空白。
慘劇發生后,很多人都在問——為什么我們有那么多的公車,卻缺少安全可靠的校車?其實,校車才應是最名副其實的“公車”,理當由政府買單。
現在,或許可以將校車制度建設與公車改革結合起來。與其制定逐年削減公車的計劃,不如把多余的公車拍賣,把節省下來的開支,全部用于購置校車。而對于窮困的偏遠農村地區的校車更新,除當地政府擔責外,國家財政也需要像“免費午餐”那樣,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進行資助。校車事關孩子生命安全,這不應由于地區差異、城鄉差別而差距巨大,而更加需要國家財政承擔責任。
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出垂范,如浙江德清縣,就拿出2000多萬元財政資金按美式標準購買校車,每年財政拿出200多萬補貼校車運營。
德清標準,應成為中國標準,國家應對地方政府在校車投入上作出硬性要求。
另外,不但要讓校車成為“公車”,還要成為真正的“特權車”。校車的管理,需要實行制度傾斜:校車不能與一般社會車輛無異,而應享有一定的“法定特權”,如此,其他車輛的司機才能心存敬畏。對于校車司機,資質上更當從嚴要求,不妨以高薪吸引高素質司機加入,同時健全上崗考核制度,例如,對于校車超載實行“零容忍”。
校車的水平,展現的是一個國家對孩子生命的態度。以國家之力,給孩子們安全的校車,應成為莊重的承諾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