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北京的灰霾天使得PM2.5這個專業名詞為人熟知。然而,我國竟然未對灰霾天的元兇PM2.5進行監測。據《中國青年報》11月17日報道,環保部將制定PM2.5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
據稱,我國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測技術,并已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城市空氣質量試點監測工作。但要由點及面,在全國統一開展PM2.5監測,“涉及儀器設備購置安裝、數據質量控制、專業人員的培訓、財政資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統的準備工作和能力建設工作”。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真是“一錢難倒英雄漢”。只是不知,PM2.5監測到底需要多少資金,竟需民眾等五年?相關部門有沒有算過民眾的焦慮賬?環保公信的失去,要多少資金才能補回?
設備是借口,資金是托詞,核心恐怕還是政績。11月14日,南京氣象局官方微博“南京氣象”在其氣象預報中出現了“PM2.5細微顆粒物濃度”數值,該條微博僅存留了數個小時即以“誤發”為由被刪除。此事還被追究了相關責任。
為何不想讓民眾知道實情?現在很多城市都有一個“藍天計劃”,既是政績所在,也是必須兌現的承諾。去年,南京的“優良天”占了八成,但人們普遍感覺“藍天不夠藍”。對此,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表示,原因就是沒有監測PM2.5數據。一旦公布了PM2.5的濃度數據,以后一年有多少藍天就不便信口雌黃了,而會被民眾“盯著臉數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