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于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而大多數醫生都知道按世衛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應該“能口服的藥盡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在許多發達國家,輸液一直是醫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且輸液不當容易出現醫療事故,非常嚴重的會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我國每年因輸液導致的死亡人數逐年上升,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醫學常識反而會演變為輸液泛濫?
原因:
一直以來,在我國的大多數患者看來,輸液效果好、見效快,總體優于吃藥。而在農村,甚至有人把輸液視為靈丹妙藥。但沒有認識到快不等于好。
迫于當前復雜的醫患關系,許多醫生害怕拒絕患者的輸液要求后,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因此缺少向患者進行耐心、合理的解釋和教育。。
目前“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醫院、醫生和藥商捆綁在一起的,如果讓病人少輸液,必然導致藥商利潤減少,醫院收入下降。而不合理的醫院補償機制,則是濫輸液的第一推手。
有關職能部門在定價政策上沒有盡到責任,無意間促進了輸液泛濫。
對策:
遏制不合理用藥,杜絕濫輸液,需要多管齊下:
(1)目前,在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醫生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患者的長遠利益,醫生應守住合理用藥的底線,不該用的藥堅決不用,不該輸的液堅決不輸。
(2)加強宣傳監督、完善醫保。醫療機構、媒體需要有力地對輸液風險、過度醫療等信息進行全面的宣傳。比如,在門診、住院部等區域應多提示一些醒目的宣傳標語,不鼓勵患者輸液。
(3)作為醫療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對輸液行為的控制,對治療過程中抗生素的使用要制定嚴格的監管體系,就患者本身而言,則應當理性,提高對科學用藥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