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 戶籍制度 城鎮化
【背景鏈接】
2010年5月27日,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改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在“推進城鄉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進一步完善暫住人口登記制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這是首次在國務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
戶籍附帶福利,這是中國式戶籍制度最為特別之處。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農民用土地交換戶籍,是因為當地政府認定,農民戶籍轉成市民戶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與公共品。然而,政府讓農民拿土地來交換戶籍、交換戶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現代國家的憲法原則———平等原則,農村居民作為公民,本來就應當享受與同一區域內城市居民大體均等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品。讓農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財產———土地———來交易,在把農民轉成城鎮戶籍的時候,也把他們轉成無財產者。這種交換顯然是不合適的。農民是因為權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剝奪而讓城鎮戶籍形成溢價的,讓農民拿土地再來購買各種權利和福利,這不是在矯正先前的不正義,而是在進行第二次剝奪,制造第二次不正義。
[典型案例]
●成都城鄉一體化的7年,是社會公平化不斷擴展的7年。7年間,成都將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建立了讓城鄉居民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使600多萬農民和300多萬城市居民的命運前所未有地交織,并逐漸趨于平等。在成都,教育、醫療、社保等國民待遇正在逐步實現全民公平共享。社會公平化,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重慶市2010年8月啟動引人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未來10年將有1000萬農民轉戶進城。重慶對戶籍制度改革進行了審慎的評估,以全部整戶轉移、全部退出土地測算,每個“新市民”平均有6.7萬元的“進城成本”,包括農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的“進入成本”。在重慶1000萬農民進城過程中,政府支出巨大成本,體現出政府執政理念的巨大變化。
●臨邑為達到“老有所養、少有所學、病有所醫、貧有所濟、民有所業”的目標,傾力推進城鄉教育、醫療、社保一體化進程。建立無償補貼長效機制,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72億元,補貼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升農村教育師資水平,進行鄉村學校危房改造、鄉鎮衛生院設施儀器配套;建立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醫療、教育、住房、司法、就業救助等為輔的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
【標準表述】
[意義]
中國改革、發展到現在,設立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一是加快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需要。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沒有根本性破除,所以應該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同時把改革放到統籌城鄉的視角來考慮還沒有過。二元結構的改革涉及到調整城鄉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體很多。有鑒于此,要改革,又很復雜,所以應該先在局部地區探索,積累經驗。
二是探索建立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體制障礙,著眼于構建和諧社會來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目標、方向和重點,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深入探索。
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區發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區很難完全按照東部地區依靠外需來帶動經濟增長的的發展模式,在內外需失衡、消費投資失衡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應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思路]
可以具體的從五個方面推動工作的開展。
一要統籌城鄉規劃的編制,建立城鄉一體、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銜接協調的規劃體系、編制程序和管理體制。
二要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把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由城市延伸到農村。
三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體制。
四要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
五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規范的社會救濟制度。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實現全市統籌。把進城務工農民和失地農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范圍,并統一發放標準。
[權威觀點]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會逐步加快。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適應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合理規劃城市發展的格局、規模、速度和城市功能、水準和質量,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最癥結的問題,就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
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溫家寶
[對策]
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
規劃上融合,構筑城鄉發展一體化藍圖。按照 “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統籌規劃縣城建設、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格局。
建設上融合,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共用。著眼于節約成本、促進融合,在加快城鄉建設過程中統籌考慮城鎮和農村的實際需要,最大限度實現城鎮建設與新民居建設的資源共享。
產業上融合,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按照項目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產業向農產品加工方向轉變、富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的思路,促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
公共服務上融合,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著眼于逐步讓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各種福利保障,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大城鎮教師服務農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一句話點評】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將擴大內需、增加政府投資的重點放到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