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2年6月2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上海參加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研討會上表示,我國居民85%的死亡原因是因為慢性病引起的,一系列的新形勢使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指出,我國正面臨著疾病譜的重要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突發、新生的傳染性疾病同樣還是對社會構成重大威脅,并容易造成社會的恐慌,環境污染、職業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等進一步凸顯。群眾對健康的期待、對衛生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要以比較低的價格、效益更好的服務,最大限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2012年2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指出,統籌推進相關領域配套改革。繼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15年達到40元以上。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要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流動人口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科學就醫和安全合理用藥。
【標準表述】
[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現在仍然存在醫防脫節的情況,一方面,部分臨床醫師公共衛生預防知識不足,重治療輕預防。另一方面,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人員也不關注臨床的進展,只會防,不懂治。再加上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之間交流不夠,阻礙了公共衛生公平性、可及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衛生成效。
[挑戰]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面臨的挑戰,不僅僅局限于衛生行業本身,還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方面。公共衛生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和PM2.5等各方面都有關,一個對環境、對水、對污染物不了解的人不可能成為公共衛生的專家,需要擁有數學、統計學等方面知識;公共衛生倫理還牽涉到國家公信力的問題。
在甲流、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防治中,我們的公共衛生學科帶頭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應對慢病的人才相對不足,呼喚著更多大師的出現。
[措施]
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第一要加快人才培養和信息化建設,推進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積極發展醫療服務業。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完善政策,積累改革經驗。
第二,要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行業、人員、技術、設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第三,要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擴大和豐富全社會醫療資源。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以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依法開辦私人診所。進一步落實政策,改善執業環境,對各類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給予優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