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引發新一輪人們對”文化體制改革“為何要改,如何去改的思考。
為何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一、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科學把握當今文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這對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外部環境的需要。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既為我們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推動我國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我國文化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
三、先進技術要求的需要。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鑒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極大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為催生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提供廣闊空間,也對占領新興文化陣地、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維護國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與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如何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一、文化改革需立法保障。要將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需要有法律支持。比如要立法限制城市大樓高度,不要讓各個城市都建設摩天大廈。目前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古村落不斷消失,令專家學者痛心,必須從文化角度來規劃城市建設,對文化遺產立法進行保護。
二、文化改革要制定國家文化戰略。進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已刻不容緩,不認真抓國家文化戰略,很容易造成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大城市一個樣,中小城市也一個樣,城鄉結合部也是一個樣。“城市建設應該使文化得以傳承,使人們的精神和物質都得到滿足。”因此國家必須要有文化戰略進行總體指導,不要讓建設變成破壞。“
三、文化產品不能完全被市場牽著走。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分了兩個路徑,就是把文化事業和產業分開。改革后,文化產業方面的確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果。但是不少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棄了許多文化產品應堅持的東西。但是,文化產品應該對公眾有引領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市場需求牽著走,否則,這樣的產品對塑造中國人的品格,對中國人內心世界的建設能有什么意義?
四、要避免掛”文化“之名行”地產“之實,文化體制改革應重質不重量。在國家調控房地產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化“主題公園開建。有的投資上百億元的電影主題公園,計劃建設面積比香港迪士尼樂園大幾倍,由于占地多、分階段開發,被網民質疑是”赤裸裸的房地產開發“。而事實上,相對于群眾的文化需求,中國的文化產品總量并不少,但是目前國內文化市場存在著結構性錯位:一邊是文化產品質量不高,市場呈現”供大于求“;一邊是老百姓找不到好的文化作品,文化需求”吃不飽“。沒有自己的品牌,量多競爭性卻弱。
盛世崛起,離不開文化復興。把文化納入干部考核,一方面能提高地方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傾向,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發揮指揮棒的正面引導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改革首次納入政府考核,不能片面側重設施、設備等硬件,更要關注人員、創意、營銷等軟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