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機制、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資料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卷軸。
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影響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遭到了眾多的破壞。自然災害、人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完整和殘缺,嚴重影響了其文化價值和影響意義。而一些地方政府單純為了經濟的發展,大肆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對其不加以保護和維護,造成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危險,即將失去其擁有的價值和作用,這一切都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而如何采取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采取哪些保護措施呢?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針對我國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法律的范圍之內,對于破壞或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的制裁措施。各級地方政府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納入文化發展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及時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目標。
其次,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進一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特別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帶進校園和課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要充分利用民間保護組織的作用,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工作,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重視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充分發動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保護我國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