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2013年3月,北京市啟動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專項行動。但是在現實中,許多地方的違法建設堪稱瘋狂,而查處違建的程序卻十分繁瑣,拆除違建是比較復雜的工程,各個部門權限有限,無法獨自完成。
2013年8月15日開始,備受關注的北京人濟山莊“空中違建”進入拆除階段。隨著這座存在了6年之久的空中樓閣被拆,樓頂違建再次成為社會關注和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沈陽市沈河區團結路上的老惠工板行樓頂一個月就冒出來的百米板房被居民們恨恨地稱為“沈陽最牛違建”。當前,行政執法表示已對當事人下達責令改造通知書,違建將統一拆除。
【熱點透析】
從法律層面來說,“違建”是指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行為。對于違建的相關處罰可以參照的是2008年開始施行的城鄉規劃法,但是,在該法第六十四條對于三種違建情況的處罰措施中,其中處罰力度最大的也不過是“沒收實物或者違法收入,可以并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在媒體曝光的各地違建案例中,一方面,諸如“違建存在數年之久”、“居民舉報多年未果”的現象讓公眾質疑相關部門不作為;另一方面,“城管查處屢遭閉門羹”,“業主無視拆違令”,“違建拆除后偷偷復建”之類的現象又反映出“違建易、拆違難”的執法尷尬。
由此可見,違章建筑屢禁不止的根源一方面是是違法不究、執法不嚴、處罰較輕,甚至出現拆除后復建的現象。
另一方面,形成違法建設積重難返的局面,并非法律沒有規定或禁止,不是這方面問題長期沒有反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職能部門職責權限交叉不清晰,履行法定職責嚴重不到位。
從法律規范上看,負有查處職責的政府部門涉及城市規劃部門、城管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和鄉鎮政府,以及在強制執行程序中的區縣政府。執法主體上多頭并存,且查處權限和職責存在交叉問題,實踐中超越法定職責執法和怠于履行法定職責情形并存。
另外,由于規劃部門屬于市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強制拆除又屬于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因此,在違法建設查處上還存在跨層級協調配合問題,前者可以在作出一紙執法文書后成為“甩手掌柜”,后者則因屬地責任而需要承擔其他所有強制執行中的義務和風險,在缺乏有效機制的情況下,這種銜接的困難和效果可想而知。
[措施]
要徹底遏止違法建筑的泛濫,城市管理部門至少要在改變職能交叉、領導重視、強化問責、法律跟進幾個方面下工夫。
首先,應當改變目前違法建設領域多主體交叉、混亂執法的現狀,厘清各個執法主體在法律上的權限范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實現嚴格執法。需要強調的是,嚴格執法并非對違法建設“一刀切”予以拆除,還需要區分情況、分類施策。現實中違法建設的產生背景較為復雜多樣,有的往往是城市化進程的副產品,有的甚至還有政府招商引資和村民自治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接合部居民的生存壓力。
其次,各級領導要對拆違高度重視,加強統一領導。由于違建利益群體的阻力,很多時候,拆違執法在依法行政的基礎上要依靠強硬的行政命令。
再次,必須強化違建的問責。針對目前執法層面上的難題,必須要健全查處違法建設相關配套制度,建立完善違法建設地段責任、日常巡查、“零報告”以及查處工作責任制、行政問責制和年度考核制,逐步實現查控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管理。
最后,相關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要跟進。我們身邊之所以成為違法建筑的“天堂”,是目前違建的違法成本太低,因此有必要在相關法律中增加相應的條款,除了勒令拆除還要處以巨額的罰款,同時在個人征信系統中進行“黑名單”公告,讓違法者在貸款、求職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此外,面對拆除速度趕不上違建速度的現狀,有必要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簡化執法程序和手續,這需要在相關法規和法律上進行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