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是在新的起點上把改革全面推向前進、保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化認識、凝聚共識,特別是要認清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保證和主體力量,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發展生產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標。我們黨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代表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的。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也存在不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和方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不斷調整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正是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我們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黨。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領導作用,不僅是時代需要與人民需要,更是我們黨自身的使命擔當。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深水區意味著改革風險加大,攻堅期意味著改革難度加大。這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我國改革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要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順利推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使黨和人民的意志主張體現在改革的各個方面和環節。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無論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群眾路線都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全面深化改革同樣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最期盼改革。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突破和創新,改革開放各領域各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都來自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都不可能來源于頭腦想象,而只能來源于人民群眾。領導干部要到那些困難比較大、經濟比較落后、群眾意見比較多的地方去,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多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善于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把群眾的改革熱情轉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