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3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棚戶區改造提速。根據國務院的部署,2013-2017年要重點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棚戶區、三線企業集中地區的棚戶區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2013-2017年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2014年計劃改造407萬套。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棚戶區改造要讓群眾從憂居變宜居,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做下去。
——李克強
現在我們國家城鎮集中連片的棚戶區還居住著上億人,可以說不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這是政府的心頭之痛,一定要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的力度,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
——李克強
[棚戶區形成的歷史]
一是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自建住房。由于當時沒有政策限制,部分人員可以通過自建住房的形式解決住宿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婚生子,人口增加等原因,在原住房周圍搭建了很多房屋,由于建造時間久遠形成了棚戶區。
[棚改的原因分析]
在中國經濟正處轉型升級關鍵期的當下,既要有效地應對好短期問題、保持經濟合理增長速度,又需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既要有效地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還要逐漸化解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墊底子”。而棚戶區改造作為既能惠民生,又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大事、好事、實事,為此,新一屆政府在全力推進。
[重要意義]
加快棚戶區改造是關注民生幸福助推中國夢實現的重大民生工程。棚戶區不僅住房密集,而且基礎配套措施不齊全、治安和安全隱患大,也是低收入者聚集地。“臟”、“亂”、“差”是棚戶區環境的寫照,幫助棚戶區居民較快地解決住房困難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讓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能力,結合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各類棚戶區改造的目標任務,量力而行、逐步推進,先改造成片棚戶區、再改造其他棚戶區。
[對策措施]
在資金方面:
一是增加資金籌措渠道,加大政府補助力度。要采取增加財政補助、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擴大債券融資、企業和群眾自籌等辦法籌集資金。中央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補助,對財政困難地區予以傾斜。從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公用事業附加、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土地出讓收入等渠道中,安排資金用于棚戶區改造支出,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適當安排部分資金用于國有企業棚戶區改造。
申論命題
棚戶區改造是城鎮化過程中提升城鎮質量的重要一環,棚改問題的角度不算大,但是受到國務院近年來的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政策,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可忽視。棚改問題在考試中獨立命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會在其他的主題中有所涉及,如城鎮化、民生保障、穩定房價與宏觀調控、移民安置問題等等,這就需要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把握與獨到的見解,合理有效地運用到作答中。
申論范文
讓棚戶區居民早日共圓安居夢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人民的夢。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包括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等,構成了恢宏中國夢的鮮活細節和繽紛底色。
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筑夢。讓人民都能過上美好生活,不能無視棚戶區群眾。近些年來,各地發展取得很大成績,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而棚戶區、“城中村”也大量存在。極大的現實反差,加劇著人們的心頭落差。“一人向隅,滿座不樂”,沒有棚戶區群眾的小康和幸福生活,中國夢就是殘缺的。加快棚戶區改造,改善棚戶區群眾的居住生活條件,不僅是實現中國夢一項重要而緊迫的現實任務,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