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鏈接
濕地被譽為“城市之肺”。然而在氣候變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多重壓力下,我國的城市濕地正面臨著數量減少、功能弱化的嚴峻挑戰。濕地是處于水域與陸地過渡地段的特殊生態系統,其種類繁多。其中,城市濕地是按地域分類的一個濕地子集,具體指分布于城市(鎮)地域內的各類濕地。
現階段,我國城市濕地管理面臨氣候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多重壓力,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法制建設滯后以及多頭管理等諸多問題,急需加強城市濕地管理的科學化和系統化能力建設。
二、標準表述
[城市濕地發展問題分析]
從全球來看,濕地面積減少、功能下降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現象廣泛存在。在我國,濕地特別是城市濕地的健康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一是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濕地分布和功能造成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通過作用于濕地的面積、結構與分布,進而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生產力、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二是溫度、降水與蒸發量變化是影響濕地分布和功能的最主要氣候因子。
溫度升高會顯著減少濕地面積。歐洲南部半干旱地區的濕地研究表明,氣溫升高3℃-4℃,適于水生植物生長的濕地面積在5年之內將減少70%-80%。加拿大的相關研究顯示,區域年均氣溫升高3℃,將導致56%的流域濕地消失。降水和蒸發量變化會大幅度改變濕地面積,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濕地對此尤為敏感。美國的一些研究發現表明,降水、蒸發及蒸騰變化只要改變地表水或地下水位幾厘米,就足以讓濕地萎縮或擴展。
三是城鎮化進程已對濕地環境保護構成嚴重威脅。
受快速城鎮化的影響,城市濕地普遍具有分布不均勻、面積較小、孤島式的斑塊特征,且斑塊之間的結合度下降,增加了濕地內部生境破碎化的程度。與其他類型的濕地相比,城市濕地受到的干擾以人為干擾為主,對濕地物質生產功能及社會服務功能的過度開發利用常常超出了濕地的自然容量,造成濕地數量減少、功能弱化。以南京市為例,近些年來其濕地面積大為減少,交錯帶或城市內的濕地逐漸替代鄉村內河流濕地。在新城區及交通線周圍,濕地受到的干擾尤為嚴重。
四是快速工業化導致城市濕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工業化進程對城市濕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廢水排放所造成的濕地水環境質量下降、水生態惡化。由于工業生產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流失等對濕地水體的污染,致使濕地出現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濕地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生態功能減弱甚至消失。同時,以濕地為棲息地和繁殖地的動植物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其食物鏈減少或異常,生物群落組成結構發生改變。此外,工業占地也會造成濕地面積減少。
[加強城市濕地管理的對策建議]
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一個與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建設相統一、相融合的過程。當前,城市濕地管理應尋求系統性的綜合解決方法,以促進濕地自然生態、經濟生產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平衡和協調,推進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夯實科學基礎,加強科學認知,促進濕地決策科學化。
要實現城市濕地的綜合和系統性管理,首先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開展城市濕地資源清查,建立氣候變化和濕地數據庫,為構建氣候變化對濕地的影響模型提供信息基礎,明確計算城市濕地各類功能需求。其次要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和恢復的適用技術研究,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水平。第三要推動建立一個濕地資源監測網,加強城市濕地監測能力建設,通過監測網絡的運行,評價濕地在各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自然生態功能變化。通過這些措施,增進城市決策者對城市濕地復合生態系統屬性的科學認知,鼓勵基礎科學研究向具有政策意義的適應性管理研究過渡,推進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向公眾普及和向決策者的政策化。
二是健全城市濕地保護法律體系,正確處理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
加快國家有關濕地保護法律規章的建立,編制城市濕地設計規范等相關技術標準,并結合各地區實際,制定符合區域特色的地方性濕地保護法規。通過法律規章明確濕地規劃、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方向,使水資源利用、水產養殖、水生經濟作物種植、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景觀建設等各類功能的協調、發揮有法可依。理順城市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促進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明確城市濕地的主體管理機構,構建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長效管理機制。
城市濕地管理的本質就是對濕地功能的不同需求者即利益相關者的平衡和協調,盡可能使有限的濕地容量持續發揮最大效用。如何平衡和協調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是城市濕地管理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諸多利益相關者中,政府部門作為濕地自然生態功能的代言人,在城市濕地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最具影響力。具體實踐中,濕地管理往往涉及林業、環保、發改委、旅游等多個政府部門。因此,要明確濕地管理的主體機構以及其他管理部門之間的權限與職責,規范其管理行為,監督其對濕地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管理。完善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的建設,健全濕地主管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機制,使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能夠深入基層,形成各部門共同參與的長效管理機制。
四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推動城市濕地管理的公眾化。
公眾是城市濕地各項功能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各種影響最終的承受者。因此,要在城市濕地管理過程中將公眾引導進來,參與信息共享、目標與政策制定、項目實施、利益分配等決策。要使公眾在濕地管理中的角色,從被教育、被告知發展為參與教育、參與信息傳播、參與決策、參與項目實施。 建議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宣教活動,滿足公眾對城市濕地保護與開發的信息需求。要針對公眾旅游娛樂活動對城市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來開展宣傳教育。在濕地開發決策中,應加強公眾參與,注意吸納和引導公眾意見。
三、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讓生態與民生“雙贏” 2.保護森林和濕地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3.濕地保護 任重道遠 4.保護濕地與生物多樣性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5.濕地保護 利在千秋
[開頭示例]
1.森林常被賦予“天然氧吧”的美譽,濕地也是“天然氧吧”。人們或許還有這樣的記憶——過去,在房前屋后有一些水洼,即使常年向水洼中排放一些生活污水、垃圾,水洼并不臟,這就是濕地的凈化功能,也是“地球之腎”由來的一個生活實例。
2.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被譽為“地球之腎”。吐故納新是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必然殃及人類。
3.血液是人體最為重要的部分,通過血液才能夠輸送氧氣和營養,同時帶走組織產生的廢物,時間久了血液中就會充滿這種廢物,腎臟可以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并產生尿液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人體是這樣,自然界同樣如此。水就像人的血液一樣,滋養萬物。因此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就像人體的腎臟功能一樣,能夠非常有效地凈化水質,保障我們寶貴的淡水資源的衛生和安全。
4.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濕地是地球的生態之基、生命之源,一定程度上說,濕地與農業共同維系著人類的今天和未來。
[結尾示例]
1.沒有濕地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安全;失去生物多樣性,就失去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為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讓我們攜手一道,積極行動,共同推進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努力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福祉,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3.讓我們共同攜手,關注濕地,保護濕地,讓“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美麗濕地常伴身邊,讓全人類都能在“地球之腎”的保護下,永遠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