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國家向我國的產業轉移一直停留在制造和組裝等低附加值水平上;同樣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地的產業轉移,也存在著因無力承擔資源和租金等生產成本上漲而產生傳統產業的“拋出”現象。中西部地區只能在這些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淘汰型或產能型產業轉移中被動承接,個別地方甚至為追求一時的GDP增長“快感”而攀比性承接,“饑不擇食”地引入被淘汰的產業包袱,造成了區域間產業同構化嚴重的現象。轉移而來的產業項目不僅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體系,更加劇了對產業結構的擠出效應和政府的債務風險。因此,深入探索在產業轉移中實現產業升級的有效和可行途徑,對于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實現自身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具有前瞻和指導意義。
【習題示例】
面對復雜的國家經濟環境,我國的產業轉移與升級問題倍受人們的關注,材料反映的情況引發我們許多思考。請聯系“背景材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生動流暢;要深入思考,緊密結合“背景材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字數1000-1200字。
【參考范文】
讓產業轉移與升級雙翼齊飛
我國企業在當前經濟危機中遭受的沖擊表明,進行產業轉移和升級已成為穩定當前經濟局勢和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而產業升級將推動創新型國家的構建。當前的經濟危機是危中蘊機,我們要抓住機遇,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為實現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產業轉移和升級并舉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而現實的戰略選擇。金融危機使就業問題成為保穩定、保增長的關鍵,而低端產業有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在此形勢下,不應一刀切地取消低端產業,強行推進產業升級,有序實行產業的轉移和過渡才是符合國情的選擇。同時,產業轉移決不能成為落后產能的轉移,必然是產業升級前提下的產業轉移。由于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大多創新力不夠,企業乃至產業發展的后勁不足。實踐證明,把技術升級寄望于外資身上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以科技為支撐力促產業升級,把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結合起來,促進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做好產業轉移的承接工作,一是要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落實好國家的相關政策,二是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要充分落實和利用國家支持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搞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大中城市發展相配套的高新技術產業,為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快速發展做出貢獻。
做好產業升級,首先,要以國家鼓勵科學創新和產業振興政策作為支撐。我們的科技創新要與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二要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落實自主研發重大裝備國內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購制度,著力發展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提高裝備制造業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水平。三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其次,各地要結合實際做好產業升級的扶持工作,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東部地區和沿海各省,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產業升級:一是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二是積極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建設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適應市場變化,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推進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經營水平。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軟件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
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將為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提供回旋的空間和疏通路徑,保障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產業升級則會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兩者相互配合、交互為用,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插上雙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