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是當下最流行的經濟關鍵詞。提出新常態概念、建立新常態意識對于我們認識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主動適應新變化、新挑戰十分的重要和必要,但新常態不僅僅只適用于經濟領域,也適應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習俗之中。認識、適應新常態,就是最終要做到用創新動力引領新常態。以創新適應新常態,以創新詮釋新常態。
經濟創新,引領傳統制造業的新常態。當下利潤豐厚的熱門產品往往是由傳統制造業創造出來,因為傳統制造業是以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為目標,規模化生產。但隨著熱門產品的同質化發展和激烈競爭,大眾需求會逐漸向個性化需求分解,傳統制造業面臨新的挑戰和急需改變。創客是經濟創新的一種表現形式,創客給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創客讓傳統制造業慢慢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接受經濟發展的新挑戰。一方面創客引領制造業從中心化和大規模形態朝著個體式和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根據個性化需求生產小眾商品,給個體式創造業帶來機遇。另一方面,創客是設計和創意的源泉和載體,為傳統制造業發展提供創新的動力與活力。
科技創新,適應日常生活新常態。傳統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過多的依賴人際關系。我們往往容易變成人際關系的“奴隸”.比如看病難需要人際關系得到更好的醫治,入學難需要依靠人際關系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購物難就需要依靠人際關系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而互聯網的普遍使用,正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面對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化,我們應該主動適應這種新變化。以新的生活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新常態。首先,通過互聯網轉變傳統的“關系思維模式”.比如通過互聯網掛號、購物等等。其次,讓互聯網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唯有以科技的創新,才能更加適應日常生活的新常態。
文化創新,新習慣詮釋傳統文化新常態。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與發展,傳統的習俗面臨著挑戰。清明節,寄托了中華民族對自己祖先的敬畏。于是在清明節我們一般通過燃放鞭炮和磕頭作揖,插上香燭與逝者“辭別”.燃放鞭炮的形式不僅會產生大量的焚燒祭品的垃圾,還會對空氣造成嚴重的影響。數據顯示南昌瀛上墓區,最高峰時近40萬人,因燃放鞭炮,焚燒祭品產生的垃圾300多萬噸。南昌市環境監測站統計了2011年至2013年清明節及冬至日的監測數據,發現該點位在清明期間二氧化硫污染物三年平均濃度比南昌市高出15.9%.面對這樣的數據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從意識上政府應該加大宣傳,讓我們從意識上認識到傳統祭祀帶來的危害,同時也要讓更多的人從意識上接受文明祭祀的方式。從行為上政府應該通過法律規范文明的祭祀行為。
認識和適應改變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充滿了活力,認識和適應改變讓我們的科技日新月異,認識和適應改變讓我們傳統習俗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識與改變正是我們對新常態的完美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