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綠色化”,并強調“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必須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如果說“生產方式綠色化”是國家從宏觀層面著眼于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的話,那么“生活方式綠色化”強調的則是公眾在建設生態文明進程中,在日常生活的行為養成上,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綠色生活新理念。
響應黨中央的號召,2015年的清明節,全國各地綠色祭奠蔚然成風。在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當下,人們在追憶兒時青山綠水發出無限感慨的同時,改變著傳統陳舊祭掃方式,讓綠色祭奠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習近平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李克強
[原因分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變革全社會的生活方式,對節約環保影響巨大,會產生難以估量的綠色效益。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
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已是形勢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
[意義分析]
生態文明的建設最終將體現于人的行為方式。人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活方式綠色化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來。如果我們是生態環境的建設者,那么我們也將成為受益者;如果我們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那么我們必將成為受害者。
生活方式綠色化,有利于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思想轉變。生態文明能否如期而至,關鍵一環就在于生態保護能否成為一種自覺擔責的生活方式,每位公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生活方式綠色化也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有重要作用。
[對策措施]
對此,浙江公務員考試網認為:
弘揚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消費觀念,讓綠色生活成為公眾自覺自律的行為。要普及環境科學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知識,增強全社會綠色消費意識,引導公眾自覺抵制過度消費、炫耀消費等畸形消費觀念和高能量、高消耗、高開支、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完善法規標準政策體系,為生活方式綠色化提供支撐。生活方式綠色化需要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共同發力。推行綠色信貸、綠色稅收,加大對綠色產品開發研發、綠色技術推廣支持力度。實行保基本、促節約的居民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激勵千家萬戶在踐行綠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為。
構建全民行動體系,形成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強大合力。生活方式綠色化,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中去,從拒絕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多種一棵樹、少抽一支煙,節約一度電、一滴水、等小事做起。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生活方式綠色化 須人人參與
從我做起 推動生活綠色轉型
[開頭示例]
自古以來,我國對綠色生活就有樸素認識,人們也一直在踐行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樸見素、少私寡欲”,荀子的“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孟子的“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留下的寶貴財富。這對當前的生活方式綠色化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尾示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共同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使污染排放減下來、環境質量好上去,攜手打造天藍、地綠、水凈、山青的美好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