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12月,湖南省農產品品牌促進會與國內多家上市公司簽訂互聯網+新農村涉農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希望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湖南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及新農村建設。據了解,華大股份的互聯網+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后,將在市區人員密集和繁華區域選取點位,先期投放便民自助終端服務設備,提供包括購物、查詢、繳費、充值、轉賬、訂票、訂餐、預約、掛號等功能在內的涉農便民服務。浙江泰康集團將在湖南省投資建設柑橘、蘆薈深加工基地及生產加工產業鏈。
【標準論述】
2015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對外發布。自2004年至今,一號文件已連續12年鎖定“三農”問題。轉基因第6次寫入一號文件,其中加強轉基因科學普及首次寫入。文件還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一號文件強調,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或有一系列關于農業的政策將陸續公布,在此過程中,農業現代化、土地改革,糧食安全、種業、農機以及農村環境治理將從中受益。
【解析】
[現狀]
農業方面: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以高投入的生產模式,實現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近年來我國農業取得顯著成績。但同時發展中也面臨諸多新挑戰,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不具競爭力的價格,正對農業生產高投入高產出的舊有發展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農業發展如何可持續,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農民方面: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實現“十一連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占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其增長前景不容樂觀;而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雙碰頭”,老鄉的種田收入增長空間進一步縮窄。新常態下如何讓農民持續增收,無疑成為“三農”工作的一大新挑戰。
農村方面:近十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比較低下,農村的人居環境還需要大力改善,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程度比較嚴重。特別是與城鎮相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長期滯后,亟待提升。
[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措施]
1.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當前,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非農收入已成為重要增長源。要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2.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3.基層領導干部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政績觀。要深入到社會的最底層“望、聞、問”,了解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實情況,千萬不要被“政績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腦。
4.科學引導民力建設新農村,對于農民的積極性問題,要通過政策鼓勵、示范引導等方式,激發廣大農民的參與熱情,真正把人、財、物投向新農村建設。
5.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