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類社會的發明史上,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其標志分別為( )。 A.蒸汽機的發明、紡織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B.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發明、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D.蒸汽機的發明、紡織機的發明、原子能的發明 2.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提出“藍色革命”構想,其科學含義是( )。 A.圍海造田 B.利用海水提煉食鹽 C.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向藍色海洋乃至內陸水域索取人們所需要的眾多優質水產品 D.利用科學技術使海洋和內陸河水變得更藍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下列情況仍然存在的是( )。 A.萬馬奔騰 B.川流不息 C.五光十色 D.短斤少兩 4.醫生在診病時常使用聽診器,聽診器的工作原理是( )。 A.使心臟振動的振幅增加,響度增大 B.改變心跳的頻率,使音調變調 C.改變心跳的音色,使聲音好聽些 D.減少聲音傳播過程中的能量損耗 5.下列關于北半球二十四氣中“夏至”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 B.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C.夏至,指夏天即將到來 D.夏至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6.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傾斜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地震的影響 B.常年遭受颶風吹襲的結果 C.塔底地層下陷的緣故 D.鐘塔的木料磚石年久破損失修 7.新疆的瓜果格外甜早已聞名全國,其甜度那么原因不可能是()。 A.夏季日照強烈而且持續時間長,給植物積累糖分創造了十分優越的環境 B.晝夜溫差很大,對植物生長極為有利 C.新疆地區雨水充足,有利植物的生長 D.新疆各族人民栽培瓜果的經驗豐富,有良好的栽培技術 8.1998年5月2日,我國用自制的“長二捆”火箭,利用“一箭雙星”技術,成功地將兩顆衛星送人預定軌道。關于火箭發射過程中能量轉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將燃料的化學能經過熱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 B.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火箭的熱能 C.將燃料的熱能轉化為火箭的化學能 D.將燃料的機械能轉化為火箭的熱能 9.21世紀高技術的核心是( )。 A.生物技術 B.新能源技術 C.信息技術 D.航天技術 10.揭示物質燃燒的本質的法國科學家是( )。 A.門捷列夫 B.奧本海默 C.拉瓦錫 D.齊奧爾科夫斯基 11.英國劍橋大學的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物理學大師,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他于1988年寫的一部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科普小說是( )。 A.《大爆炸探秘》 B.《自然的終結》 C.《物理世界奇遇記》 D.《時間簡史》 12.海洋技術的兩個標志技術是( )。 A.海水淡化和遠洋捕撈 B.海上采油和海水淡化 C.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D.深海挖掘和海水養殖 13.空間技術的兩個標志性技術是航天飛機和( )。 A.衛星通信 B.測控技術 C.永久太空站 D.回收技術 14.當發現有人觸電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 A.用手將觸電人拉開 B.用未絕緣的剪子將電線剪斷 C.迅速切斷電源 D.用未絕緣物體將電線撥開 15.一般來講,天文臺應該建在( )。 A.山谷中 B.平原上 C.一般山頂上 D.雪山頂上 16.“綠色革命”是以采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切新技術革命,它興起于( )。 A.20世紀60年代 B.20世紀7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 D.20世紀70年代中期 17.第一個公開向神學挑戰并宣告自然科學的獨立的科學家是( )。 A.亞里士多德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牛頓 18.環境保護包括兩個方面,即防止污染和( )。 A.保護珍稀生物 B.保護自然 C.治理污染 D.凈化空氣 19.核電站利用核能進行發電,其所使用的核燃料是( )。 A.鐳 B.鈾 C.氫 D.氧 20.21世紀技術的支柱將是( )。 A.新能源技術 B.新材料技術 C.空間技術 D.信息技術 21.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限度叫做( )。 A.生態極限 &生態閥值 C.生態閾限 D.極限生態值 22.人們很早就已經發現,鱷魚在吃掉捕獲的食物前,往往會流出幾滴眼淚。于是,“鱷魚的眼淚”被 人們用于形容偽善。鱷魚流淚的原因是( )。 A.眼淚均勻覆蓋眼球,使眼睛保持良好視力 B.鱷魚的腎臟發育不完全,需要靠眼睛附近的腺體排除鹽分 C.鱷魚的眼淚可以發出特殊的氣味,召喚同類前來捕食獵物 D.鱷魚進化不完善,唾液腺分泌和淚腺分泌的神經控制系統未完全分離 23.夏日雷雨過后,人們會感到空氣特別清新。其主要原因是( )。 A.雷雨過后,空氣濕度增加 B.雷雨過程中氣溫快速下降 C.雷雨過程中雷電導致空氣中的臭氧分子增加 D.雷雨過程中空氣中的灰塵隨雨水降落到地面 24.下列不屬于哺乳類的動物是( )。 A.蝙蝠 B.鯨 C.蜂鳥 D.海豹 25.條件反射的發現者是( )。 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弗魯姆 D.盧因
1.C。技術革命總是從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開始的。 2.C。“藍色革命”旨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向海洋乃至內陸水域索取人們所需要的優質水產品。 3.C。地球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種表現,任何兩個原子相互之間都存在著吸引力。萬馬奔騰、川流不息、短斤少兩都是和重力有關的現象。當所有物體都失去了重力時,馬和水會飄起來,同樣也就沒有斤兩可言了;而重力對光沒有影響。故答案應選C。 4.A。意大利的名醫雷納根據聲音可通過圓筒傳導的原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紙筒聽診器。雷納在他的醫療實踐中對聽診器作了多次改進,用木筒代替紙筒,并裝上金屬的振動片用以放大音響。故答案應選A。 5.C。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至,是極的意思,是日形長到終極的意思。這一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天氣開始炎熱。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故答案應選C。 6.C。比薩斜塔于公元1173年動工建造,但其所在地土質松軟,建了三層后地基便開始下陷,塔身亦逐漸傾斜,至1360年,八層高的斜塔竣工時更出現明顯傾斜,但這卻反而成了斜塔的特色,令它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綜觀四個選項,A、B、D項都不是本題的主要原因。 7.C。新疆位于我國的高緯度地區,夏季白天日照時間長,瓜果有充分的光合作用,夜間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很大,這種氣候有助于瓜果糖分的積累。A、B、D項皆是瓜甜的理由。只有C項的理由與瓜果甜是不相關的。 8.A。火箭點火以后,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燃氣,這一過程中,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成了內能,即熱能。燃氣在向下噴出的同時,推動火箭加速向上運動,對火箭做功,內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因此A選項正確。 9.A。21世紀高技術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等。核心是生物技術。 10.C。1775年前后,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揭示了物質燃燒的本質。 11.D。史蒂芬?;艚饘懙氖恰稌r間簡史》,《大爆炸探秘》的作者是約翰.埃姆斯利,《自然的終結》的作者是比爾.麥克基本,《物理世界奇遇記》的作者是喬治.伽莫夫。 12.C。海洋技術是21世紀高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志技術有兩項,一項是深海挖掘,另一項是海水淡化。 13.C??臻g技術是人類飛向空間進行活動的綜合技術,其標志性技術是航天飛機和永久太空站。 14.C。當發現有人觸電時,用A、B、D三選項的方法都是危險的,不但救不了人,自己反而也會觸電。只有C選項的方法是正確的。 15.C。天文臺大多建在最厚的大氣層之上,即建在一般山頂上,那里空氣潔凈,能見度高。不能建在山谷與平原,那里地勢低,空氣也不潔凈,能見度差。當然,也不能建在雪山頂上,那里空氣稀薄,氣候嚴寒,不適合人員生存。 16.A。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采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場新技術革命。 17.B。哥白尼的“日心說”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都是圍繞著太陽運動的,但“日心說”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 18.B。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內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2)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 19.B。核動力是利用核燃料鈾235原子裂變釋放的巨大能量作為能源的一種動力。 20.B。以超導材料、人工定向設計材料為標志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 21.C。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態閾限。 22.B。鱷魚所流的“眼淚”實際上是一種鹽溶液。由于它要排泄體內多余的鹽分,體內長有特殊的排泄腺,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因此,鱷魚流眼淚不過是為了排泄體內過多的鹽分。 23.C。夏日雷雨過后,人們會感到空氣特別清新是因為空氣中的灰塵會被雨沖刷到地面,所以空氣會變得較為干凈,但是,其主要原因是臭氧分子增多。 24.C。蝙蝠、鯨和海豹均屬于哺乳類動物,蜂鳥屬于脊椎動物門、鳥綱、雨燕目、蜂鳥科。 25.A。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在1924年發現了條件反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