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語理解與表達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考查的常見題型有選詞填空與片段閱讀,考生在選詞填空部分常出現的錯誤點是對近義詞的辨析不清,而片段閱讀出錯點常表現在對主旨觀點類文段主旨、觀點的把握不清。
針對上面的情況,專家以下將分別介紹一些方法以攻破這兩大易錯誤區。
(一)選詞之近義詞辨析--語素分析法
詞由語素構成,因此無論以何種方式構成的詞,詞義和語素義之間必然會有一定的聯系。近義性詞語之所以意義相近,絕大多數是因為具有相同的語素,而之所以有差異,各有側重,則是因為除相同語素外,還有不同的語素。因此,運用語素分析法辨析近義詞的關鍵是“去同存異”,即舍棄掉它們相同的語素,再對它們的相異語素進行組詞以辨析詞義的差別,并遵循代入語境的原則。
常見步驟:(1)相異的語素分別組詞;
(2)新詞代入語境,最適合的即為正確答案。
例題:
某市公開選拔了一批黨政領導干部,從年齡結構上看, 的這批干部普遍年輕;從 上看,他們的教育背景普遍較好;至于他們是否具有 的能力和水平,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履職 履新履歷 B.履職 履歷 履新
C.履新 履職履歷 D.履新 履歷 履職
【易錯點撥】去同存異。(1)相異語素組詞。選項三個詞語的相同語素是“履”,相異語素是“新”、“歷”、“職”。“新”,新任,“履新”側重新任就職;“歷”,經歷,由此推知“履歷”意為個人經歷的說明。“職”,職責,“履職”側重“履行職責”。(2)代入語境。由前句可知,這批領導干部是才就職的,故第一空應填“履新”,教育背景當然只能從“履歷”上看出來,能力和水平就要進一步通過“履職”表現出來。故本題答案為D。
(二)片段之主旨觀點把握--四大避錯方法
主旨觀點型題目是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中占比最大的題型,同時也是考生易出錯的題
型,主要表現對文段主旨、作者觀點的把握不清。專家具體介紹四種解題方法幫助考生避免此類錯誤。
1.首尾尋找中心句
“總--分”或“分--總”是概括類主旨觀點型題目材料的常見寫作結構。因此在解題時,首句和尾句通常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材料中心句前常見的詞語有:
(1)表總結性的詞語:“因此”、“所以”、“可見”、“其實”、“總而言之”、“照此看來”等。
(2)帶有主觀傾向性的詞語:“務必”、“(迫切)需要”、“應該”、“意味著”等。
例題:
近年來全球油價持續上漲,隨著各國原油生產能力的日益提高,全球原油儲備資源日趨緊張。據分析人士預測,這一上漲趨勢絕不會在短期內逆轉。受此影響,盡管汽車已逐漸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交通工具,但越來越多的人決定暫緩買車或者開始暫停用車。照此看來,整個汽車銷售市場的經營風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有增無減。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預測未來石油行業的發展趨勢
B.說明汽車銷售業的經營風險將會增加
C.探討能源行業與交通運輸行業存在的聯系
D.認為能源行業將逐漸影響人們的出行方式
專家解析:文末“照此看來”提示后面的內容是作者的觀點,即“整個汽車銷售市場的經營風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有增無減”是文段的中心論點。由此可知,作者主要針對的是“汽車銷售市場的經營風險”,A、C、D三項均未涉及“汽車銷售”的問題,可迅速排除,故B為正確答案。
【易錯點撥】誤選C項的考生,只看到了文段關于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對于汽車等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而沒有深入考慮作者的真正意圖,同時也忽視了“照此看來”這一關鍵性提示詞語的指示作用。
2.事物羅列抓共性
有些題目的文段僅僅是多個事物的簡單羅列,并沒有提出任何觀點,在解此類題時,專家建議考生重點在于找出所羅列事物的共同特點。
例題:
甜菜的上部葉片垂直生長,葉簇呈漏斗形。這種生長方式所形成的葉面空間的配制結構,極有利于光照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群體的光合效率。而車前草的葉片是輪生的,葉片夾角為137.5度,這正是圓的黃金分割的弦角,葉片按這個角度生長,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梨樹隨著樹干長高,葉片沿對數螺旋上升,每個葉片都不會遮蔽下面的葉片。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光照吸收率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
B.暗合數學規律的葉片結構對植物生長有利
C.不同的生長環境造成了植物葉片生長的差異
D.對光照的吸收影響葉片的生長角度
【易錯點撥】做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被文段中的一些信息迷惑,如“光合效率”、“光照”等。這樣會很容易地將答案定位在A、D兩項上,而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其實文段并沒有明確的觀點,而是以甜菜、車前草、梨樹三種植物為例,分別闡述了其葉片生長角度對其生長的好處。我們可以通過文段的這三個例子來總結它們的共性,其中的“垂直”、“夾角”、“弦角”、“對數”等詞語是解題的關鍵,它們的共性與B項的“暗合數學規律”正好吻合,故B項當選。
3.文末注意新概念
概括類主旨觀點型題目,當文末出現總結型句式時,該句中提到的新概念多為文段的落腳點,即關鍵信息,正確答案應包含這一關鍵信息。此類題常見的總結型句式有:“這是……”、“這/那就是……”,“都指向了……”。
例題:
中國古代禮制要求服裝盡力遮掩身體的各種凹凸,在裁制冕服時可以忽略人體各個部位的三維數據,不需要進行細致的測量。冕服章紋要有效地體現等級區別,圖案就必須清晰可辨、鮮明突出。這使中國古代服飾中與服飾圖案相關的繪、染、織、繡等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也使中國古代服裝的裁制向著有利于突出圖案的方向發展。與西方重視身體三維數據、要求服裝緊窄合體的立體剪裁法不同,中國古代無論是冕服對人所占空間的擴大,還是圖案對冕服平面風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國傳統服裝寬大適體的平面剪裁法。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禮制的要求使中國傳統服裝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B.中國古代服裝的剪裁方法推動了印染技術的發展
C.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產生與發展為特征
D.禮制對官員服裝的規定制約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發展
專家解析:文段主要闡述的是中國古代禮制的要求使得服裝忽略了人體各個部位的三維數據,并因體現等級的需要而突出了圖案的特點,而這些特征使得中國傳統服裝的剪裁傾向于寬大適體的平面剪裁法。故答案選A。
【易錯點撥】誤選C項的考生,僅針對文段的表面意思進行分析,完全忽略了文末出現的“平面剪裁法”這一新的概念。
由文末“都指向了……平面剪裁法”這一總結型句式可知,“平面剪裁法”這個文末出現的新概念為文段的落腳點,正確選項應包含這一概念,符合的只有A。
4.尾句警惕“個別”詞
例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工業的文化內涵沒有認識,文物保護的理念相對落后。事實上,每項工業遺產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最高發展水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近代工業遺產更是如同一種超越時代的文化載體和現代設計思想的容器,凝結著社會經濟、產業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歷史信息。有些工業遺產,甚至代表了一個城市最基本的東西,見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
A.文物保護理念應適應生產力發展 B.文化研究應以工業遺產為突破口
C.工業遺產記錄了城市發展的歷史 D.工業遺產是具有文化價值的文物
專家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們對工業的文物保護理念比較落后,接著從“每項工業遺產”、“近代工業遺產”、“有些工業遺產”三個方面闡述了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概括起來即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故答案選D。
【易錯點撥】注意提問方式“對這段文字概括最為準確”,“概括”意思就是要全面、準確。選項應該包含文段所有的要點,在解答過程中要對細節信息嚴加把握。
文段第二、三、四句的主語均為“工業遺產”,可見“工業遺產”是文段的中心詞,A項沒有包含這個中心詞,故可首先排除。B項“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文中未提及,排除。很多考生看到文段最后一句,可能很容易錯選C。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說的是“有些”工業遺產,講的是個別情況,而非普遍情況,所以C項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排除。
二、數學運算
數學運算是公務員考試的必考題型,觀察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和其他省市的考試,這一部分的題量均有所增加。在即將到來的4.月24日的公務員考試中,數學運算的題目仍將是考查的重點內容。以下專家將介紹一些數學運算中常出現的易錯誤區,以提點考生。
誤區一:分辨錯題目類型
總體來看,公務員考試中考查的數學運算題目都不難,其考查的知識以中小學知識為主,但是命題人在命題的時候往往會制造一些具體的情景讓考生難以分辨題目類型,進而在解題過程中對題目認識出現偏差。
例題:
某招聘會在人場前若干分鐘就開始排隊,每分鐘來的求職人數一樣多,從開始入場到等候人場的隊伍消失,同時開4個入口需30分鐘,同時開5個入口需20分鐘。如果同時打開6個入口,需多少分鐘?
A.8 B.10 C.12 D.15
【易錯點撥】這是一道“牛吃草”問題,與以往考查的方式不同,命題人在出題時結合了我們日常常見的情景。在解這道題目時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草”,什么是“牛”。
設每個入口每分鐘入場的人數為1個單位,根據題目條件,可利用“牛吃草”的核心公式,求得每分鐘新增排隊的人數為(30×4×1-20×5×1)÷(30-20)=2;入場前已排隊等候的人數為30×4×1-30×2=60。如果同時打開6個入口,從開始入場到隊伍消失時,需要60÷(6×1-2)=15分鐘。
除了牛吃草問題之外,在抽屜問題、容斥問題、植樹問題和排列組合問題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專家提醒考生多加注意。
除排列組合問題之外,在植樹問題(判斷是兩端植樹、一端植樹還是兩端都不植樹)、方陣問題(實心方陣還是空心方陣)、行程問題(追及問題、相遇問題還是流水問題等)以及盈虧問題也需要做進一步判定,以確定其使用公式和原理。
三、資料分析
與數學運算一樣,資料分析題在各類公務員考試中也占著及其重要的位置,以下專家將給大家介紹一些在資料分析題目中出現頻率極高而又容易出錯的易錯誤區。
誤區一:時間易錯
在公務員考試資料分析部分,幾乎每個資料都有時間,因此很多命題人在出題時,抓住這一點制造一些“陷阱”。
例題:
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2004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 )。
A.12.5% B.13.1% C.14.1% D.10.9%
【易錯點撥】注意時間點,題干所問的是“2004年上半年”,而材料中所給的是2005年上半年。
因為2005年的實際增率長比2004年高,那么2004年肯定要低于12.5%,選項中只有D符合條件,所以可以直接選擇D。
如果看錯,極有可能直接選A。
上題的易錯點在時間點上,除此之外,命題人還會抓住時間間隔進行考查,經常出現在諸如年均增長量與年均增長率,專家提醒考生要注意看清題干。
除此之外,常混淆的概念還有增長率和增長量、年均增長速度和同比增長速度等,專家提醒考生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區分。
行測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可參看2014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