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人真正的“精神饑餓感”應該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培養?,F階段我國亟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閱讀是消滅無知、消滅貧窮、消滅絕望的武器?!币粋€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決于閱讀的水平;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沒有閱讀的“學習”只能稱作“訓練”。
對這段話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否從兒時就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B.閱讀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C.“學習”與“訓練”的最大區別在于“訓練”僅僅是技能的培養。
D.閱讀是培養“精神饑餓感”的最佳方法。
2.中國改革之難,最難的不是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而是改革必須考慮13億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既積極又穩妥,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始終堅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險灘、克難題的制勝法寶。
根據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是當前改革中最關鍵的問題
B.保持社會穩定、兼顧最廣大群眾利益是中國改革最棘手的問題
C.中國在改革中必須要考慮人口眾多這一現實問題
D.兼顧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法寶
3.干部精神狀態如何,或大或小地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如果每個人都振作起來,就會把各方面的工作干得更好,就可能使社會多增加一些就業崗位;就可能使農民收入增加;就可能使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多增加幾張課桌。
這段話的中心論點是( )。
A.干部精神狀態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老百姓生活質量的高低
B.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領導干部的帶頭模范作用分不開
C.如果每個人都振作起來,就可能增加就業崗位
D.干部作風和干勁是推動我們各項事業發展進程的領導力量
4.如果說“家電下鄉”給了家電企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機遇,那么,“進城”則更能為企業創造更好的銷售業績。因為在城市里,居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假如“家電進城”也得到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和補貼的話,企業應當有理由在城鎮市場上發掘出新的消費潛力,客觀上讓城市低收入和失業居民也得到家電產品消費的實惠。
下列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家電下鄉”不可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銷售業績
B.城市低收入和失業居民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補貼
C.政府應該支持企業的“家電進城”,大力推廣新產品
D.和農村市場比較,城鎮消費市場同樣具有挖掘的潛力
5.就目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增加的現象,有分析認為,中國地產引擎可能重新啟動。果真如此的話,這將在外需出現困境的背景下引領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對比1986年日本的情況,如果政府引導得當,中國經濟將可能因為地產業的重新啟動而率先走出困局。當然,基于美國當年的經驗,經濟重新啟動可能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根據上述文字,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成交量的提升給地產市場甚至中國經濟帶來了回暖希望
B.隨著地產業的重新啟動和振興,中國經濟將率先走出低谷
C.地產業能否重新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取決于政府的引導
D.如果地產業不能重新啟動,中國經濟走出困境則需較長時間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ikeluosi.com/> 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我要糾錯。
1.B【解析】本題三個錯誤選項均屬于無中生有。A項中“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屬于沒有出現的概念,是文章中“一個民族精神境界”和“一個人的閱讀史”的混合體,但本身屬于無中生有,而A項的說法也是無中生有;C項的“最大區別”和“技能培養”均屬于無中生有;D項將文中閱讀和“精神饑餓感”的概念連接起來,加上了“最佳方法”,屬于無中生有的陳述。
2.D【解析】文段中落腳點在“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始終堅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險難、克難題的制勝法寶”,這表示:改革開放雖然有很大的困難,但已經取得了成功,所以文段的主要含義為:總結這種成功的原因,即兼顧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成功的法寶。而B選項的關注點在于“改革遇到的困難、棘手問題”,這與文段主旨不符,因此正確答案為D。
3.D【解析】A、B、C三項都只是提到了文段論述的一個方面,不能概括這段話的中心論點。D項則很好地概括了文段的中心。
4.D【解析】A項說法錯誤,從“‘家電下鄉’給了家電企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機遇”可以看出;B項文中沒有提到;C項屬于多余延伸,作者并沒有明確表態。
5.A【解析】這是一道細節判斷題。由原文可知,即使地產業重新啟動和振興,如果政府引導不得當,那么中國經濟也不能率先走出困局。故排除B項。原文中取決于政府引導是否得當的是整體的中國經濟是否能因為地產業的重新啟動而率先走出困局,而不是地產業能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故排除C項。文中所說中國經濟走出困境是否需要較長時間取決于政府引導是否得當,而不是地產業是否重新啟動,故排除D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