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進步,是人們對“十三五”前景的最熱切的期待。
這一期待指向的,并非僅僅是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發展質量;并非僅僅是加力扶貧濟困,公平收入分配,提高消費水平,更重要的是保障民眾公平參與發展的權利,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逐步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
從發展看民生,我們當會發現它的更豐厚的內涵、更深刻的價值和更全面的表達。
發展在轉型,動力在轉換,還是要充分尊重廣大民眾自主自由的創造精神。
回首一路闖將過來的改革歷程,最值得懷想的,就是廣大民眾的勇敢探求和執著創造。他們冒著風險摁下包產到戶的手印,一舉解開了貧窮問題的僵硬死結;他們千辛萬苦播下鄉鎮企業的星火,迅疾改變著鄉村發展的經濟版圖;他們自發組織開展村民自治的實驗,率先啟動了基層民主的歷史進程……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是風正帆懸,潮涌浪疊。但是,體制性的阻礙還很頑固,深層次的矛盾愈益凸顯,在既有制度的變革、社會組織的生長和發展形態的創新中,依然需要去尊重、去弘揚民眾當年的那種改革銳氣,依然需要去激發、去導引民眾當年的那種創造精神。再完美的頂層設計也難以替代基層的生動探索,再精致的規劃藍圖也無法涵蓋民間的深邃智慧。
筆者最近在鄉村走訪,就多有獲益。山西的寨子村,農婦鄭冰帶領鄉親們發展綜合性農協、跨村域社區,開辟了新型合作之路;河南的郝堂村,依靠村民智慧還原鄉村本色重塑村落文明,書寫了鄉村建設新版;云南的芒擺村,與茶企碧麗源共建茶葉經濟、美好生態和社會文明,詮釋了共享發展理念……這一片片土地上,涌動著民生發展的勃勃生機,氤氳著民間創造的萬千氣象。政府互動的,當是更為寬松的制度環境、政策空間和文化氛圍。
市場在敞開,規則在建設,還是要切實保障廣大民眾公正平等的經濟機會。
經濟機會牽連的是發展權利。在廣大鄉村,土地是農民最有價值的資產。不少地方政府在畸形政績觀的驅動中,借“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新型主體”的名義,強勢推動資本下鄉,造就了種種“壘大戶”現象。國家扶持農民發展的諸多資源、補貼和獎勵等政策優惠,被流轉、被侵蝕了,“虛假利潤”包裝了“規模效益”。更令人憂心的是,那些被強行讓渡土地經營權的農戶,他們的生存資源被擠占、被攫取了,發展現代農業提升經營水平實現收入倍增的機會,就此被壟斷、被剝奪了。這些作為,與農民的發展意愿矛盾沖突,與國家的政策精神也相去甚遠。土地制度改革的要義,正在于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增強農民的發展動力,建立農民的長效增收機制。
流動創造機會。疏浚、拓寬底層民眾縱向流動的通道,已是當務之急。兩億多農民擠進城市大門,共同托舉起城市繁榮,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至今還徘徊在城市的社會之外、體制之外和發展之外。戶籍改革亟應加快腳步,覆蓋進城農民教育、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打破城市二元結構和社會階層固化。
法治環境的建設必須跟進。在關系學彌漫污染、潛規則大行其道、“拼爹化”愈益凸顯的社會生態中,弱勢群體的發展權利如何保障?審視當下,無論是體制改革的攻堅,社會治理的深入,還是強力反腐的推進,其中的一個聚焦點,就是要在法治環境的建設中,完善平等競爭的市場規則,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
選擇在豐富,自由在拓展,還是要大力提升廣大民眾自信強健的發展能力。
展望“十三五”,“脫貧”是一項艱巨的使命。貧困不僅是收入低下,而且是能力匱乏。能力的根本是素質。從資本的視角看,個體發展能力的源頭有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從素質的內涵講,個體發展能力的根本是健康素質、知識素質和文明素質。
健康是改變貧困的人力資本,祛除貧困的生命活力。盡管醫療改革多有突破性進展,但底層民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現象,還未得到根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依然是籠罩在許多弱勢群體頭頂的驅之不去的陰霾。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重塑人生。教育投資,有利于提高民眾跨越新技術門檻的能力和意愿,有利于開拓民眾在全球化坐標中發展的思維和視野,有利于葆有民眾在市場化競爭中充足的自信和進取。我們在教育的公平和普惠中還應邁開更大的步伐。
文明也是一種素質,而且是更重要的素質。“貧困文化”的研究者早就提出,不僅要關注窮人的生活狀態,而且要關注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行為模式。這種“亞文化”一旦形成,就不僅會影響他們改變貧困的狀況,而且會代代相傳使貧困維持下去。當年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先驅晏陽初先生,就認定鄉村建設的根本之策,正在于治理“愚”“窮”“弱”“私”,以培養農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在中國制造向著中國創造的跨越中,在傳統社會向著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更新國民的發展理念,鍛造國民的工匠精神,培育國民的合作文化,提升國民的道德水平,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從發展看民生,從民生看小康,我們努力的,不僅是物質的豐裕,福利的保障,還有權利的彰顯,文明的進步。這樣,我們就在實現著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