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論的備考中,尤其是談到寫作,特別是就內容具體展開,有時候會感到詞窮,進而阻礙了寫作的流暢性,同時也使我們的寫作底蘊及內涵不足,鑒于此,在2020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即將筆試,浙江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為廣大考生分享100條名言警句,考前背一背,以便在考試中做答行云流水。今天帶來100條名言警句的上半部分↓↓↓
1.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說明】
出自《老子》
巍峨的高臺,是由一層層泥土夯筑起來的。
要成就大事,就必須從小事做起,從點滴積累。申論學習也當如此。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說明】
出自王陽明《傳習錄》
知是行的開始,而只有行動才能使認識變成實現,強調知行合一。
學到的東西,應該落實到行動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3.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說明】
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一》
強調德育的重要性。
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
4.吐辭為經,舉足為法
【說明】
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
孟子和荀子等大師一說話就能成為經典,一舉手、一投足就能被世人效法。
用以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說明】
出自《禮記·大學》
得到民心就能治理好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強調順應民心。
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6.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說明】
出自西漢戴圣《禮記·禮運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堅持為人民謀福利。在當代中國,大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天下為公,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7.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說明】
語出孫中山《建國方略·自序》
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難,也會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沒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樹枝一樣容易,也不會有見成效的時候。
只有必勝的信念,才能成就事業。公務員備考也是。
8.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說明】
出自《周易·系辭下》
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變化之后事物才能通達,才能夠不斷發展。
改革創新時,要抱著不能動搖的決心去推進,相信變則通。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說明】
出自《離騷》
內心所追求珍愛的東西,為之獻出一切也心甘情愿,始終不悔。
比喻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斷奮斗的精神。
是非常好的文章總結句,用以表達決心。
10.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
【說明】
出自清代夏之蓉《汲古篇》
得到人才的關鍵,在于拓寬選才育才的途徑,并讓他們積蓄能力并擁有廣泛受重用的機會。
人才培養需要創造良好的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構建完備合理的機制。
1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說明】
語出《孟子》
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而登上泰山,則天地一覽無余。
可用于表達面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態度,我們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
12.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說明】
語出《三國志·蜀志·董允傳》
功績是憑借才能而成就的,事業是因為人才而發展興旺的。
只要涉及到人才,都可以靈活運用這一句式。
13.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說明】
語出春秋管仲《管子·形勢》
一位德善之行名揚四海的圣君,民眾會在未見其人時就倍感親切、愿投奔歸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國君,天下人便可歸心于他。
不僅可用于君臣德行的感召,也可用于國際交往的情景,更可用于人際關系的形容。
14.公生明,廉生威
【說明】
語出明代年富《官箴》刻石
處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為官廉潔才能樹立威信。
關鍵在“公”“廉”二字。
15.舟舶繼路、商使交屬
【說明】
語出《宋書》
大小船舶首尾相繼如同道路,商賈和使者來往十分頻繁。
中外合作,互利互惠,共同譜寫合作共贏的燦爛篇章。
1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說明】
語出(戰國)荀子《勸學篇》
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7.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說明】
出自《管子·形勢解》
海不拒絕點滴的水,才能浩瀚無邊。
用于形容偉大的事業,需要吸納盡可能多的力量,成就美好的未來。
所謂聚合多方力量辦大事。
18.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說明】
語出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太陽剛剛升起,道路充滿霞光。
形容人或事像早上升起的太陽,一片欣欣向榮,前途美好。往往用于文章最后的總結句,用以表達信心、美好的愿景。
19.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說明】
語出韓愈《答李翊書》
植物根系茂盛,結的果實才豐碩;膏脂充足肥潤,發出來的光才明亮。
比喻凡事從根基上下工夫,基礎夯實了,才能走得高、行得遠。
正如我們的申論備考,只有緊緊抓住基礎題型這一核心,著重提高材料閱讀和信息提取能力,才能確保自己持續進步,突破70分。
20.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說明】
出自《古今賢文》
僅僅有一朵花開放,還不能算是春天,只有到百花齊放的時候,滿園都是春天。
旨在強調保持開放的態度。提倡“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占”的共同愿望。
21.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說明】
出自漢代典籍《韓詩外傳》
身負重擔而路途遙遠的人,并不選地方而安身。
比喻志向遠大、投身偉業的人不會在事業未竟時期待安逸生活。可用于改革不停頓、不止步的決心。
22.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說明】
語出宋代趙湘《本文》
要教育感化天下,必須教育管好家人,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
黨員干部要治理好一方,必須首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抓好家風建設,才更有資格教化他人,做好社會治理工作。
23.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說明】
語出《孟子·離婁上·第五章》
天下的基礎是國家,國家的基礎是家庭。
形容個人、家庭的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24.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說明】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重視人才、求賢若渴,人才就會大量涌現;輕視人才、浪費人才,人才就會越來越匱乏。
強調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25.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說明】
語出《荀子·修身》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則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則不能成功。
用于文章的總結。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還是那句話——文章結尾不知道怎么寫,就記得“加油干、努力干”!
26.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說明】
出自唐朝詩人張九齡的《送韋城李少府》
只要彼此相互了解,即使相隔萬里也如同做鄰居一樣。
一般用于形容兩國關系,即使相隔萬里,但友好交往源遠流長。
27.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
【說明】
語出漢代思想家劉安的《淮南子·氾論訓》
如果能使百姓獲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規定;如果能把事做得完美,就不必遵循舊的法則。
創新和變革,只要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都可以努力推進。
28.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說明】
語出《后漢書用于改革·虞詡傳》
人立志應不貪求容易實現的目標,做事應不回避困難,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不能因有困難而不為、因有風險而躲避、因有陣痛而不前,而應樹立必勝信念、知難而進,堅定不移。
29.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說明】
語出《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事物的發展開始簡單,發展起來、結束或將要完成的時候必定艱巨。
任何具有遠大前程的事業,盡管在初創之時微不足道,等到將要完成的時候就一定會發展得非常巨大。
30.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說明】
語出南宋范曄《后漢書·郭陳列傳》
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針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氣泄掉。后人常用這句話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
提醒人們要防患于未然,忽視微小的隱患,很可能會釀成大禍。
31.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說明】
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氾論訓》
治理國家有一定的方略,就是以對人民有利為根本。
可作為民生類文章的理論支撐,放在提出觀點的前面。
32.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
【說明】
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詩作《上達奚舍人》
真正的賢人要隨時準備拿出大鏡子來照自己,不讓自己有絲毫的瑕疵,連公家的蠟燭這樣的小東西、小利益,也絕對不會拿來私用。
借此頌揚先賢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也可勉勵和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加強自我道德約束。
3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說明】
語出王灣《次北固山下》
春潮涌漲,兩岸變得平坦寬闊,順著春風一面孤帆高高張懸。
表達順應潮流必然揚帆遠航的愿景。任何事情的達成也需要外界各項力量的輔助。
34.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說明】
語出隋朝哲學家王通《中說·周公篇》
能正確估價自己的人,方是俊偉之人;能戰勝自己私心雜念的人,方是杰出之人。
強調了客觀的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個體或組織、國家或民族要保持旺盛生機活力和強大戰斗力,都必須做到“自知”與“自勝”。
3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說明】
語出春秋孔子《論語·季氏》
與正直的、誠信的、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人和人交往,應多結交有益的朋友,國與國之間交往也是這個道理。
36.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說明】
語出清代張伯行的《禁止饋送檄》
即使只是一根絲、一粒米,都關系著我的名節;哪怕是一厘錢、一毫錢,全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小事小節是恪守廉潔的第一道防線,告誡在小事小節中養成良好作風。
37.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說明】
語出《論語·微子》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歲月還可以迎頭趕上。
正視人生路上的成敗得失,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也可用于展望未來。
38.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說明】
語出唐代王勃的《上劉右相書》
淳厚良好的風俗很難建立起來,而浮薄的風尚卻很容易蔓延開來,因而應防微杜漸,在輕靡之風剛剛開頭時就將其堵住,使澆風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保持住良好的風俗。
可用以說明應努力培養良好的風尚,制止輕靡的風氣。
39.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
【說明】
語出李大釗
不可滿足于不切實際的空想和喊空頭口號,而要付諸實際行動。
弘揚實干精神,腳踏實地,共創藍圖。
40.分則力散,專則力全
【說明】
語出《十一家注孫子·虛實篇》
如果把軍隊分散多處,兵力自然會隨之分散;反之,如果軍隊集中一處,兵力自然也就集中了。
集中精力,才能辦成大事。國家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41.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
【說明】
語出清代趙翼的《論詩》
詩文要隨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日日創新。
這句話尤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網絡時代的交融,更具思考意義。
42.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說明】
語出清代袁枚《續詩品·尚識》
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頭,依靠學識來引導,方可讓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只要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很好發揮作用。
用在教育、人才培養領域。
4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說明】
語出(春秋)管仲《管子·形勢第二》
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了解則可以考察過去。
強調正視歷史、牢記歷史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歷史,我們才能知曉自己從何而來;深入認識現實,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向何處去。
44.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說明】
語出北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
來到了就不可喪失掉的是時間,遇到了就不可錯失的是機會。
說明時間寶貴,機不可失,多用來告誡人們抓住時機以成就事業。
45.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說明】
語出戰國《韓非子·詭使》
傾向于私心的,社會就必然混亂;傾向于法制的,社會就一定大治。
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意義。
46.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說明】
語出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演奏上千首樂曲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上千把寶劍才能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實踐出真知,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才會有很高的造詣。
47.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詳于下
【說明】
語出宋代陳亮《中興五論》
在上面掌握關鍵和原則,而把具體事務分給下面去做。
這句話啟示我們做事情的方法很重要,要懂得各負其責,注重做事情的層次和程序,既要確保事情發展的正確方向,又給具體做事情的人靈活安排做事方法的選擇,激發他們做事情的熱情和創造力。
48.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說明】
語出漢代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雄偉高聳如泰山,若是背對著必然也看不見它;渺小細微如秋毫之末,只要仔細觀察,也能看得清楚。
提示人們要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積極行動。
49.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說明】
語出《北史·列傳第八十四·吐谷渾傳》
一支箭容易被折斷,多支箭捆在一起則難以被摧毀。
團結的重要性,比喻勢單力薄容易被挫敗,眾人齊心合力就很難被摧垮。
50.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說明】
語出《荀子·儒效篇》
把土堆聚起來可以積成山,把水匯聚起來可以積成海。
比喻日積月累、持續努力,才能由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我們的備考也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
以上就是100條申論名言警句上半部分,下部分,我們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