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知識要點總結
第一章 社區概論
(一)社區的含義、特征和基本要素
(二)社區的基本類型和功能
(三)社區發展的含義、原則、程序和歷程
第二章 社區建設
(一)社區發展的含義、意義和發展歷程
(二)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實現條件和發展方向
(三)社區建設的特點、功能、內容和任務
第三章 社區居民自治
(一)社區居民自治的含義、要素、目的和特點
(二)社區居民自治的意義、基本原則和特性
(三)社區居民自治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 社區組織
(一)社區黨組織
(二)社區居民委員會
第二章 社區建設
(一)社區發展的含義、意義和發展歷程
1、含義: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
2、意義:
(1)社區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的基礎環節,承擔的社會管理事實越來越多,只有不斷地建設好社區,才能促進社會管理的完善。
(2)社區已經成為廣大居民群眾生活的家園,需要社區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只有不斷地建設好社區,才能促進各種群體和睦相處。
(3)社區已經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交會點,對化解社會矛盾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地建設好社區,才能較好地維護社會穩定。
(4)社區已經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執政的重要基礎,在支持黨和政府履行執政使命上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只有不斷地建設好社區,才能把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到實處。
總之,建設好社區對構建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是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在城市執政基礎的客觀需要。
3、發展歷程: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ikeluosi.com/)編輯整理
(1)提出問題,集中研究論證階段
(2)開展初步實驗,積累經驗階段
(3)形成決策意見,全面推進城市社區建設階段
(4)適應新形勢,不斷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區建設階段
(二)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實現條件和發展方向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從我國國情出發,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強化社區功能,鞏固黨在城市工作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加強城市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2、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服務居民;(2)資源共享、公駐共建;(3)責權統一、管理有序;(4)擴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3、目標:
(1)基本目標: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不斷提供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2)主要目標:
①適應城市現代化的要求,加強社區黨的組織建設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建設,建立起以地域性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構建新的社區組織體系。
②以拓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增加服務的發展項目,促進社區服務網絡化和產業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③加強社區管理,理順社區關系,完善社區功能,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④堅持政府指導和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社區力量,合理配置社區資源,大力發展社區事業,不斷提高居民的素質和整個社區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
4、實現條件:
(1)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協調健康發展,是實現社區建設基本目標的前提和條件。
(2)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是實現社區建設基本目標的有力保證。
(3)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解決社區問題,是實現社區建設基本目標的關鍵。
(4)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是實現社區建設基本目標的方法和手段。
5、發展方向:
(1)健全社區管理機制體制,提高社區治理水平。
(2)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居民群眾生活需要。
(3)繁榮社區文化,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素質。
(4)切實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5)推進社區黨建全覆蓋,增強城鄉基層黨組織的生機活力。
(三)社區建設的特點、功能、內容和任務
1、特點:(1)綜合性;(2)社會性;(3)地域性;(4)群眾性;(5)多樣性。
2、功能:(1)管理協調功能;(2)社區服務功能;(3)社區綜合管理功能;(4)醫療保健計生服務功能;(5)環境維護功能;(6)文體教育功能;(7)社會保障功能。
3、內容:(1)社區組織;(2)社區服務;(3)社區衛生;(4)社區文化;(5)社區環境;(6)社區治安。
4、任務:(1)拓展社區服務;(2)發展社區衛生;(3)繁榮社區文化;(4)美化社區環境;(5)加強社區治安。
